第一节 生 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8&rec=99&run=13

1952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呈奎教授等人,从马尾藻中提取褐藻酸钠(褐
藻胶)试验成功。1957年,青岛实业酒精厂建褐藻车间,为青岛首创,其产品主要用
于印染浆料。1959年,该厂褐藻车间停办,设备和人员分别移交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和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1965年,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水
养殖研究所和青岛海洋渔业公司,联合组建青岛制碘小组,研究海带提碘工艺,由青
岛市第一海水养殖场配合试验。1966年2月,第一海水养殖场成立褐藻酸钠试制小组,
利用瓷缸、 铁锅等简单器具,进行生产试验。4月筹办车间开始试生产,提取的褐藻
酸钠粘度达到979厘泊,PH值6.4,水份16%,不溶物为零,色泽透明。7月开始小批量
生产,使用海带根、裙带菜、马尾藻、海带混合原料。稍后,即以海带为主要原料。
1966年秋,青岛市第一海水养殖场与青岛第八棉纺织厂用褐藻酸钠代替淀粉作浆
料,试验成功,青岛市纺织管理局进行推广。以后10多年,青岛纺织业大量使用褐藻
酸钠作浆料。直到80年代初,因粮食淀粉价低,褐藻酸钠用量渐少,而印染业仍继续
使用。1975~1980年,青岛7家海藻化工厂销给纺织业的褐藻胶共9122吨,节省粮食4
万吨。青岛水产供销公司加工厂,于1959年用海带作原料,试制成功无色透明液体甘
露醇,但未正式生产。1966年10月,青岛市第一海水养殖场利用褐藻酸钠原料海带泡
液, 提取甘露醇成功。第一批固体甘露醇(6公斤)经药检部门检验合格,翌年开始
批量生产。在制醇过程中曾提取药用氯化钾、氯化钠。不久,因生产工艺改造,两项
产品停产。1968年,青岛制碘小组研究出了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海藻制碘工艺,遂在
青岛市第一海水养殖场建厂,正式投产,从此改变了国家主要靠进口碘的局面。1970
年,青岛已建起的海藻化工生产单位有:青岛市第一海水养殖场海带综合利用车间、
青岛海洋化工厂海藻化工生产车间、胶南县海洋化工厂、崂山化工厂、崂山县沙子口
化工厂、54831部队化工厂6处。年产褐藻酸钠341吨,甘露醇94.51吨,碘8.09吨,约
占山东省总产量的80%。 到1975年, 全市海藻化工生产单位有11处, 化工生产职工
3000人。这些单位隶属不同行业,由水产系统归口管理。其中,有青岛市水产局直属
第一、 第二海水养殖场海藻化工车间,青岛海洋化工厂海藻化工车间,县属化工厂2
处,乡镇化工厂4处,驻青部队化工厂2处。化工生产设备以自行设计制造者为多,80
年代初购买一部分进口设备。青岛市水产局所属两个养殖场到70年代末期,由单一经
营海水养殖,改营海藻化工为主。青岛海洋化工厂以硅胶生产为主,设海藻化工生产
车间,其他厂专营海藻化工生产。各厂均生产褐藻酸钠、甘露醇和碘3种产品。
1978年,为青岛海藻化工生产高峰,年产褐藻酸钠2942.75吨,甘露醇797.4吨,
碘55.05吨, 分别是1970年的8.63、 8.44和6.8倍, 分别占全省年产量的68.66%、
69.44%和69.21%。1981年,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由日本引进烘干、造粒、螺旋压榨、
分离及吸铁器等设备,使褐藻酸钠质量保持同行业先进水平。1982年后,青岛海藻化
工进行整顿,6个厂继续经营,有青岛市第一和第二海水养殖场的两个海藻化工车间、
青岛海洋化工厂海藻化工车间、黄海海藻工业公司(原胶南县海洋化工厂)、崂山县
沙子口化工厂、崂山县王哥庄化工厂。1983年以后,海藻化工生产,普遍采用海带前
处理、精过滤、细粉碎和酒精脱水等新工艺,生产采用电渗祈、多级套泡、漂浮法和
沉淀法净化水等新工艺, 产品收得率和质量明显提高。1985年3月由国家水产总局通
过技术鉴定。 新工艺处理的褐藻酸钠,水不溶物下降到0.01%以下,透明度提高10厘
米以上,抽滤速度降到6~7秒,均超过国际标准。1982年,国家水产总局对青岛海藻
化工业拨款490万元, 改建扩建青岛海藻化工生产装备。1981~1985年,青岛市用于
海藻化工业的投资(含国家财政拨款和地方、企业自筹)共达1200多万元,技术设备
明显改进。1985年,青岛6家海藻化工厂共生产褐藻酸钠1770.85吨,甘露醇864.09吨,
碘37.39吨, 分别是全省年产量的61.88%、66.98%、66.31%,产品质量和出口换汇额
在全省居首位。黄海海藻工业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褐藻酸钠900吨,甘露醇400吨,碘
20吨,占全市海藻化工业生产能力的40%,是全国同行业规模最大的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