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海带养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8&rec=55&run=13

养殖状况 1950年,国营山东水产养殖场建立后,从烟台移植海带幼苗在青岛前
海试验成功,为青岛海带人工养殖的开端。尔后,海带全人工筏式养殖法和海带冰箱
育苗法于1954年和1956年试验成功,又于1957年和1958年建成海带冷库灯光育苗室和
自然光低温育苗室。
1957年, 由崂山金山、爱国、胜利3个渔业社在沙子口和峰山东附近海区试验筏
式养殖海带240台(一组筏式养殖器材称1台);国营山东水产养殖场养殖面积扩大到
1000亩,并对群众养殖海带负责技术指导。是年,青岛海带鲜品产量共计5170吨。同
年, 青岛市海产养殖场成立,场址设四方兴隆路。1958年,在四方海区养殖海带200
亩,崂山郊区海带养殖面积增至116亩,产量按鲜品计算平均亩产1.9吨。是年,山东
省水产养殖场海带养殖已达2900亩,产量(鲜品)1.18万吨。下半年,青岛海带养殖
生产强调全面大跃进, 急于求成,全市海带养殖面积增至1万多亩,从秋季采苗,到
1959年收割,共由银行贷款876万元。动员群众投资投料折合160多万元,建立县养殖
场2处, 公社养殖场26处,自即墨东北部至胶南西南部海岸,普遍开展海带养殖,有
1500多只船, 5400多劳力投入养殖生产。1959年海带养殖亏损300多万元。市区和崂
山郊区11个养殖单位,仅台西渔业社和沙子口养殖场有盈余。是年,青岛市海产养殖
场建立4个生产大队, 各开辟1个海区,依次为棉花石、五号码头、四方和黄岛4个海
区,共放养海带2000亩,平均亩产仅0.54吨,亩成本高达2184元,一年亏损184万元。
1961年以后几年,市区及崂山郊区,海带养殖面积保持在2500亩左右,亩产平均
0.5吨以上, 台西渔业社最高达1吨。1961年下半年,四方、沧口、市南3个养殖场停
止养殖生产。崂山姜哥庄、麦岛两个大队办养殖场,各养殖海带30亩,经营状况好于
社办场。60年代初,机关企业养殖海带达1000多亩,1962年570亩,收获海带(干品)
380吨。
1958~1961年, 青岛市海产养殖场经营4年,亏损近300万元,遂于1962年6月撤
销, 将原3个生产大队改建为青岛市第一、第二、第三海带养殖场,继续经营原养殖
场的海带养殖生产,原黄岛海区停止养殖生产。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压缩养殖规模,改善经营体制,海带养殖状况渐趋好转。1963年市属
养殖2183亩, 总产量1520吨,总值161.4万元,产量好于往年,但因海带降价,仍有
亏损。同年12月,撤销青岛市第二海带养殖场,原海区由第三海带养殖场继续经营。
1965年3月, 山东省海水养殖场划归青岛市水产局,编为青岛市第一海水养殖场,原
第一海带养殖场编为第二海水养殖场,第三养殖场序列不变。1966年,第二、第三两
场合并为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1969年,台西渔业社改称东方红养殖场,因海区调
整并入第二海水养殖场。 从1964年以后,多数养殖场亩产量达1吨以上,海带养殖状
况好转。1967年,青岛海带养殖面积增加到3395亩,比上一年增加1000多亩,此时公
社养殖海带以生产大队经营为主, 养殖单位已增至42个,亩产保持在干品1吨左右。
1968年养殖面积增加到5000亩,海带养殖呈发展趋势。1973年开始,崂山县红岛、河
套公社,在胶州湾开辟湖岛养殖海区。到70年代末期,青岛海带养殖一直稳定在6000
~7000亩。 国营养殖场因产业结构调整及海区减少, 养殖面积由1973年2300亩降至
1978年的700亩。 崂山县养殖面积稳定在5000~7000亩之间。1979年,全市海带养殖
达28622亩,总产量23550吨。胶南县海带养殖23年,平均年获纯利174万元。
1980年开始,因海带再度降价,渔业经济注意力更多转向对虾养殖,海带养殖每
年以20~30%幅度减少,由1979年近3万亩,产量2万多吨,降至1985年的5000亩以下,
产量4000多吨。 市属国营养殖场由1000亩降至466亩,即墨县在1983年以后即停止海
带生产,胶南县由1.2万亩降为2980亩,崂山县仅保留388亩,黄岛区压缩幅度较小,
尚有1100多亩。自80年代初开始,青岛海带养殖的重要位置渐为对虾养殖取代。
养殖区 1952年开始,山东水产养殖场在小港棉花石海区进行海带试验养殖,以
后逐步扩大至团岛湾养殖区。1953~1957年,青岛湾、汇泉湾、太平湾等海域有3000
亩海带养殖区。1958年10月,经青岛市水产局与青岛海军基地商定,浮山湾、崂山口
湾、沙子口湾靠岸线以内划为养殖区,五号码头以北海域按1957年洽商意见可作海带
养殖区,但不得在码头上晒海带。原则确定,湖岛以南到太平角为国营养殖区,湖岛
以西、以北为四方、沧口养殖区。浮山所湾到太平角为市南养殖区。1962年12月,青
岛市人民委员会与海军北海舰队协商,对水产养殖区和定置渔场进行划分:第一养殖
区,包括胶州湾内各养殖点,由青岛市第一、二、三海带养殖场使用;第二养殖区,
自后海沿至小边嘴,由第一海带养殖场和台西渔业社使用;第三养殖区,自团岛至前
海栈桥西北角,由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使用;第四养殖区为太平湾,由山东海洋学
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二中使用;第五至第十养殖区,依次为浮山所湾、麦岛至
燕儿岛、沙子口湾、崂山口、崂山湾、小岛湾海域,由崂山县安排使用。60年代初,
胶州湾内大港、中港区一度增加临时养殖区,到1963年,经济形势好转,港内临时养
殖区遂撤销。1965年,因海水浴场建设需要,山东省海水养殖试验场将大黑栏养殖区
220亩设施迁至团岛海区, 保留大黑栏以东220米以内海带养殖区。1970年7月,青岛
市水产局决定:四方海区东部2500亩,由崂山县农业局安排海带养殖区。70年代末开
始,青岛前海养殖区已列入规划改造,其他海带养殖区逐渐减缩,海带养殖生产呈衰
退趋势,养殖海区的紧张局面已不存在。1980年,青岛市水产局对非专业养殖单位使
用养殖区进行登记,规定:栈桥以西养殖海区划归市第一海水养殖场,在此养殖区内
有部队副业养殖单位8个, 临时安排各使用养殖区10亩;马蹄礁和五号码头北面养殖
海区划归市第二海水养殖场,在此海区内有部队副业养殖单位16个,临时安排各使用
养殖区5~20亩;五号码头南面和团岛海区有非专业养殖单位8个,规定每个单位使用
海区不超过35亩。以后海区划分未再调整。
养殖方式 50年代前期,山东水产养殖场建10亩潮间岩礁梯田,水深0.6~1.3米,
以“绑苗投石”法进行海底海带繁殖试验。1954年以后主要实行筏式海带养殖法,即
在养殖海区设置浮架养殖海带。到70年代后期,养殖区向水深浪大海域延伸。海带每
亩用苗2万株左右,每年从12月分苗,到翌年6月收割近7个月,适宜水温8~12℃。挂
苗方法,有垂挂和斜平挂两种。海带施肥先后采用挂罐、浸肥、泼肥、拖肥等方法。
海带养殖生产管理方式。每只舢板安排养殖工2人,管理海带8~10亩,按规定的养殖
器材产量任务调整水层,倒置洗刷,清除杂藻附泥,加固吊绳,严冬季节在海上操作,
酷暑时间收割加工,辛苦程度极大。自70年代初,采用化纤绳索,操作较方便。舢板
进出港由机船拖带,机船喷肥等,养殖工人的劳动强度减轻。
加工销售 50年代初期,青岛所产海带大部分销售鲜品,加工干品不多。1956年
以后,海带加工干品逐渐增多,以至全部加工。晒海带的场地,开始利用养殖场内空
地和附近海滩,1958年以后扩及四方湖岛、四方北山及京山、麦岛海岸、汇泉体育场
等空地。淡干海带出成率约16%,一级品一般在50%左右,其余为二、三级品;盐干海
带出成率约25%,一级品30%左右,二级品较多。1957年以后,海带价格、等级规格和
加工包装等均有严格规定。青岛的淡干、盐干两种海带等级各分一、二、三等,分等
定价。1958~1960年,海带价格呈上升趋势,淡干一等品每公斤收购价2.4~2.6元,
盐干品比淡干品每公斤价低0.4~0.6元。1962年10月,经青岛市人委财办批准,在完
成国家收购海带计划以后,允许社办养殖场自留部分由15%调为30%,用于换购养殖器
材或交供销社代销,增加收入。国营养殖场仍不得超过1%,交售部分由水产供销公司
统一收购。1963年,海带收购价下调,全市海带总收入减少160万元,比计划少50%,
多数单位亏损。1965年,海带加工规格要求提高,一等品原规定叶体平直部分长度40
厘米以上,改为70厘米以上;二等品由原规定长度70厘米改为80厘米;三等品由50厘
米改为60厘米;淡干、盐干海带规定水份含量不得超过20%和30%。1980年,海带价格
下调20%;不久又下调15%和8%,对海带实行定量收购,以销定产,国家不再补贴,约
有2/3的海带须由生产单位处理。是年海带产值减少820多万元。海带养殖遂急转直下,
由上年3万亩减至2.2万亩,多数海带养殖场迅速转向,到1985年海带总产量已由70年
代末2.3万吨降至4100吨,以致影响以海带为原料的海藻化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