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营渔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8&rec=32&run=13

1949年6月, 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商合办的黄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青岛
鱼市场、青岛冷藏股份公司、青岛渔业善后物资管理分处等单位,成立清理债权债务
委员会。1950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实业厅指派李国明等7人筹建山东水产公司,共
有渔船16艘, 船名为华民、 华源、复茂盛、源德利等,共1890马力。是年,捕捞量
3146吨,比1949年增长5倍。1952年,国家对山东水产公司投资182亿元,渔轮由1949
年的16艘、 645马力,增至62艘、7570马力,船名均以“山东××号”编排,渔捞产
量达14589吨, 比1949年增长27倍;修船、冷藏制冰、水产加工、制绳结网等得到迅
速发展。 1953年6月,公司所属的烟台、石岛分公司划出,山东水产运销公司青岛办
事处并入,定名为国营山东省青岛水产公司,隶属山东省水产局。
1956年,国营山东省青岛水产公司实施对私营渔轮业的管理和经济领导,公私合
营青岛渔业公司和青岛市渔轮业生产联营处共15艘渔轮先后并入,青岛水产公司渔轮
共达77艘, 9915马力,其中250马力的大船有7艘,渔捞产量增至26687吨,比1952年
增长近1倍。 从1958年开始,国营渔轮分南北两线从事海上生产。1959年拥有生产渔
轮88艘,年渔获量近4万吨。250马力渐次增加到20艘,部分船装设自动测向仪。是时,
青岛水产公司统辖青岛渔轮,并综合经营冷藏厂、冻粉厂、修船厂和网厂,水产联合
企业已成规模。 50年代末国营水产公司多为80~115马力木壳渔轮。1960年,青岛市
水产局以原试验船为基础成立捕捞队, 有60~80马力机动渔船5艘,1961年改为青岛
市水产捕捞公司,归青岛市水产局领导,为市属国营渔轮业的开端。三年国民经济困
难时期,青岛市政府提倡“向大海要粮”,以补充职工吃粮之不足,机关、企业渔副
业应时而生。1961~1962年,机关、工厂企业、驻青部队等四五十个单位独自或联合
购买机动渔船出海打鱼,开展生产救灾。这批船最多时达52艘,480马力、100马力以
上和小马力船各占一半。因生产技术、航海经验不足,经营管理不善。1962年上半年,
其中46只船渔捞量仅1450吨, 亏损30多万元。1963年4月,根据国务院指示,青岛市
成立整顿机关企业单位渔副业生产领导小组,除军队系统外均停止渔副业生产,将44
艘机动船作价移交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移交后,将不适于经营的渔轮转卖处理。是
年末,市水产捕捞公司的渔船实有43艘,4460马力,职工近1000人,年产量达4000吨。
1964年8月,驻青岛、烟台部队移交115马力渔轮4艘。1965年1月,烟台捕捞公司并入
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 累计国家投资179万元。先后对接收的渔轮进行整顿和更新改
造,实增32艘,4690马力。1965年末,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共有船69艘,8930马力,
年渔捞产量10073吨, 国营水产捕捞企业初具规模。但因经营管理不善,水产资源衰
退,产量下降。自1964年后,公司每年亏损100万元以上。1961年1月,国营山东省青
岛水产公司将“山东131” 等18艘渔轮移交北京渔业公司,仍由青岛代管渔轮生产。
1962年6月,济南市捕捞公司移交渔轮4艘,船员60人,固定效益32万元,由青岛市捕
捞公司统一经营。 1963年共有渔轮100艘,船员1930人,渔轮大队编为六个中队,下
辖25个小队, 每小队有渔轮4艘,生产管理由各级船队掌握。1965年,青岛水产公司
改称青岛海洋渔业公司。 是年, 渔轮101艘,其中400马力船2艘,250马力船36艘,
115马力以下的船渐次减少,渔捞产量37378吨,低于1964年。60年代后期,400马力、
600马力渔轮作业延伸至舟山、鱼山渔场。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国营水产捕捞企业由海军北海舰队实行军管,维护海
上生产秩序。但生产机构内部派性事端迭起,停船事件时有发生。1967年,青岛海洋
渔业公司渔捞量2.59万吨, 比1966年降低36.6%。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自1967年以后
渔捞量均降为6000吨左右, 比1966年下降40%。1972年,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接收统
一安排的灯光围网船一组, 因经济效益甚差,于1974年3月移交烟台海洋渔业公司。
1975年8月, 经中共青岛市委批准,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并入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有
渔轮33艘,编为第三大队,帐面固定资产额1229万元,当年移交完毕。是年末,青岛
海洋渔业公司实有渔轮126艘, 并组建灯光围网船队,编为第四大队,由原第三大队
的小型木壳船作灯光船。 青岛海洋渔业公司1976年400马力渔轮增至24艘,450和600
马力大渔轮有13艘, 共30475马力,比1966年增加1万多马力,但渔捞产量仍在4万吨
以下,低于1966年水平。
1977年以后, 青岛海洋渔业公司以发展600马力渔轮为主,小马力船逐步淘汰。
1985年,生产渔轮总数为88艘,43206马力,20729总吨,200马力以下的船全部淘汰,
400马力以上的船已有66艘,占75%。这一时期渔轮普遍装有探鱼仪,指挥船、试捕船、
围网船安装2~3部, 并开始试用声纳探鱼。1983年3月,青岛海洋渔业公司调派船员
39人赴毛里塔尼亚冷藏公司实行劳务合作, 1984年8月合同期满返回。70年代后期开
始,大马力渔轮向钓鱼岛渔场发展,尔后闽东、对马海峡亦成主要渔场。80年代初,
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有装备450马力灯光船、围网船和600马力拖网船,从日本引进1800
马力冷藏运输船, 渔捞产量迅速上升至4~5万吨。 1985年渔捞产量41142吨, 产值
3220万元, 企业年总产值达7000万元,固定资产13174万元,职工7619人,均超历史
最高水平。 1985年渔捞生产能力在山东省居首位。 1984年10月,挪威政府赠送中国
“北斗号”渔业资源调查船,交接仪式在青岛举行,移交黄海水产研究所使用。挪威
留5名专家合作半年, 调查北纬34°~26°东径124°以东、水深80~200米海区渔业
资源。11月,山东远洋渔业公司在青岛成立,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合署办公。1984年
9月和1985年5月,青岛海洋渔业公司与美国合作,先后在阿拉斯加海域进行捕捞加工。
青岛渔轮业开始向远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