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帆船捕捞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8&rec=18&run=13

据《二十二年来之胶州湾》称:“从前住在胶澳旁的居民,渔业很为不少,都是
半农半渔性质,一年中捕鱼三四个月,农忙和天冷时将渔具搁置起来,所用渔具长期
沿袭旧法,无力改良”。20年代,青岛沿海的渔具种类,主要有圆网、流刺网、挂子
网、沿边拉网及各种延绳钩等。这个时期,青岛的民间渔业以圆网为主,捕获鱼类主
要是黄花、带鱼、对虾。生产能力低下,每船平均年产量2000公斤左右。1920年,民
间计有各种不同的渔具2219只,从业人员8725人,获鱼量为4265吨。
在此期间,渔业受渔税重压更趋衰萎,渔船须缴纳四项捐税,即渔船税、航船税、
注册费和旗帜费。帆船捕鱼捐每年征收一次,按船网分为八等。花鱼网、大网、柞网、
风网、 裤裆网年捐8~26元,其余小木筏的钓钩船,每船年捐2元、4元不等。其收税
法分渔、航两种,一年内捕三四种鱼须纳三四次税。大小渔船兼纳二重船捐的居多,
渔民不堪重负,流离失业者甚多。1929年7月青岛市渔民愤起抗缴渔税,捣毁渔航局,
迫使市政当局免除渔税,渔民勒石立碑以纪其事。
自30年代初开始,渔业渐有复苏,青岛商界创办渔业公司,购置渔轮,设金融部,
便利渔业贷款。1932年帆船渔业的生产条件与10年前比较变化不大,渔获量由4000多
吨增至6000吨。这个时期帆船作业渔场主要是近海的灵山岛、崂山湾、潮连岛等海域。
1932年,青岛有渔帆船1500只,总捕鱼量为6890吨,为前后数年的一般水平,每只渔
船捕鱼约4500公斤。所捕鱼以鳓鱼为主,约占总产量的1/3,次为黄花鱼,鲅鱼仅占8
%左右。
1934年渔业丰收, 阴岛区的圆网船到海阳县大埠圈、辛家港捕获鳓鱼、带鱼500
多万尾,唯鱼价太低,每100尾仅售2.5元,薛家岛 渔民亦因鱼价太低,致生计维艰。
圆网船每组6人, 网价值约120元,船租金60元,除伙食费外,渔民须出资本200元以
上方可免致负债。 灵山岛圆网渔业,鱼产较丰,亦因鱼价太贱,每100尾带、鳓鱼仅
售4元(往年12~13元) ,又兼渔盐缺乏,渔民获鱼辄卖,鱼贩乘机压价,渔户赔本
者甚多。1935年,青岛地区的阴岛、沧口、李村、九水、薛家岛、灵山岛帆船渔业出
海船数共有1594只,仍以圆网为主,流刺网略有增加,其次为站丝网、拉网、定置网、
钓钩等。 1938年以后, 因海上日本渔船滋扰,海匪为患,青岛帆船渔业极为衰败。
1939年青岛渔业产量仅有3646吨, 比30年代初减少50%。鱼产品中带鱼1800吨,占第
一位;黄花鱼1080吨,居第二位;加吉鱼、鳝鱼、鲈鱼、★鱼、黄姑鱼、片口鱼等占
有一定比重。
1943年,青岛渔业区扩大到即墨、胶县共14个区,渔船和渔户比原来青岛渔业区
增加1倍。 11个区的渔业产量约6000余吨(缺崂东、 营海、灵山岛3个区),相当于
1935年水产品产量的1/3。1946年4月,青岛市恢复渔会组织,共有渔会会员(渔户)
6470人。 其中, 青岛区382人,四沧区151人,浮山区153人,李村区548人,崂东区
946人, 崂西区874人,夏庄区436人,阴岛区1630人,薛家岛区1350人。渔会对战时
渔业遭破坏损失情况进行调查, 协助渔民贷款。1946年,由农业银行办理贷款1.6亿
元(月息3分,期限3个月)。是年,渔会在青岛地区成立青岛市渔业生产联社和小港
二路、 沧口、阴岛、沙子口、港东村、石老人、女姑山村、浮山所等8个渔业生产合
作社。为谋求渔业经济发展,改善渔民生活,渔业社曾向政府提出放宽渔业贷款期限,
培训渔民技术人才,改良渔业生产工具等主张,唯当局未肯体恤民艰,恢复渔业措施
乃成画饼。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帆船渔业每况愈下。1947年尚能出海的渔
船仅有1496只,渔民5578人。战时损失及无力修复的渔船约有1300只。这时,圆网、
流网渔业减少,乌鱼网、拉网、丝网等岸边作业增多,生产力低下。青岛所辖各区渔
业1947~1949年年产量为3500~4000吨。
建国初期,青岛市人民政府为恢复渔业生产,保障渔民生活,解决渔民资金困难,
由人民银行于1950年1月给四沧、浮山、李村区13个村367户渔民发放渔业贷款,折小
米3万公斤,扶持春汛生产。1950年帆船渔业产量4400吨(不包括阴岛、薛家岛两区),
比1949年增产16%。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通过发放渔业贷款修复和新造船156只,增
添新网1.8万条, 钓具3000筐;供应渔盐5896吨,支持群众渔业加工运销,解除渔民
盐贵鱼贱之苦,保障渔业收入。渔业生产网具增加较快,鳓、鲅、带等鱼类占总产量
的60%以上。 1952年,春汛投入生产的各种渔船,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流网渔业为
主要作业种类,4~6月的渔业产量达到4260吨,接近1950年全年的产量。1953年12月,
青岛市人民政府水产管理处, 组织干部和渔民一行9人赴舟山参观学习钓鲨技术。
1954年3月已有19只船购置钓鲨工具投入生产, 3~4月间高产船可达4000多公斤。
1955年青岛市区和郊区的帆船渔业均有发展,流刺网渔船196只,定置网船190只,岸
边拉网船20只,敷网类船40只,延绳钓船323只,挖蛤船185只,其他作业船40只,各
种作业船的生产能力增强。渔民开始扭转世代因袭的陈规,流网探索新渔场寻找鱼群,
挂子网移动渔场,流网兼钓春鲨等项均获增产。自1953年开辟胶州湾蛤蜊采捞,渔获
颇丰。 崂东区海蜇丰产年高达100多万公斤,海蜇资源旺发时市区渔民也参加捕捞。
1955年市南区产海蜇成品7000公斤。是年,帆船渔业捕捞量8520吨,较1954年增产20
%。
1957年,帆船渔业流动渔具仍以流网、圆网、钓钩等作业为主,船数占50%以上。
市区及流亭区几种主要渔业有较大增产,流刺网船93只,平均单产7500公斤;延绳钓
船106只, 平均单产5250公斤;拉网船10只,平均单产2.56万公斤;插网船25只,单
产1.68万公斤;挖蛤蜊船125只,单产2.36万公斤;花鱼张网船2只,单产4.6万公斤。
崂东、 崂西区挂子网、坛子网船159只,平均单产2.32万公斤。1955~1957年帆船渔
业产量基本平衡,流动网具、定置网具和贝类采捞三类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18%、40%
和42%。1958~1960年,强调船只集中出海作业,违背渔时汛期,船网工具颇多损失,
高指标大计划,一时成为推动生产的一种手段。1958年上报的2.18万吨产量中,约有
1/3是以低质贝类、杂藻类充数,经济鱼类比上一年减少1/3。1961年开始调整渔业经
济,船、网及渔业产量逐渐回升。流网、圆网仍为帆船渔业的主要作业手段,挂子网
也受到重视。胶州湾的蛤蜊资源,这期间得到充分利用,有上千只船采捞杂色蛤,年
产数千吨至万吨。1964年,帆船渔业主要有流网作业船447只,大圆网船410只,小圆
网船193只,钓钩船419只,挂子网船153只,拉网、床网等其他种作业船741只。大流
网比上一年增加58船。大圆网因带鱼资源衰退,比上年减少47船,流网渔船远航吕泗
渔场作业增至263只, 大圆网仍以海阳、乳山渔场为主,钓钩作业则分布到连云港、
董家口和浪暖口各渔场。 在胶州湾及青岛近海作业的船,占帆船总数的50%。崂东产
成品海蜇85万公斤, 为这一时期的高产年份。帆船渔业产量比上年增产19%。是年,
群众渔业机帆船增至38艘,渔业管理重点逐渐转向机帆船渔业。1964年,青岛市群众
渔业总产量达12718吨。 其中,鱼类8226吨,虾类3087吨,贝类699吨,藻类709吨。
1965年大圆网渔业因严重减产,致使赴海阳、乳山渔场捕鱼的历史即告结束,捕捞力
量多转向胶州湾采捞贝类和流刺网生产,贝类产量比1964年增加1.65倍。是年挂子网、
延绳钓有较大幅度增产, 唯海蜇仅产1吨, 资源急剧衰减。 从事捕捞的木帆船共有
2046只, 其中台西渔业社50只, 崂山县(包括浮山、西流庄)1996只。机帆船58艘
(台西渔业社7艘) 3895马力,其中60马力的占多数,机帆船产量1937吨,部分机帆
船经营状况不佳。帆船渔业仍为群众渔业主力。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帆船渔业向小型机帆船发展, 20马力机帆船逐渐增多。
1973的已有小型机帆船110只, 4448马力,木帆船1800只,从事帆船渔业的渔民约占
总数的90%。 流网船多远航吕泗渔场与机动船在同一渔场作业。挂子网等定置渔业保
持稳定,采贝船增多。
1979年青岛市辖区扩大,海洋捕捞机动渔船已有1471艘,渔业劳力主要投入机动
船生产。木帆船尚有1732只,多是近海小型渔具。帆船渔业在整个渔业中已退居从属
位置。渔业经济改革开放,沿海居民从渔致富的要求渐高,出海捕鱼的木帆船、舢板
迅速增加,虽有限制,但有禁不止。至1983年木帆船增加到3468只,1985年竟达4299
只, 平均载重1.5吨。绝大部分是小船,以崂山县最多,即墨、胶南县次之,再次为
黄岛、胶县。一些早已停止的捕捞作业又有恢复,从事采贝的船占多数,钓钩、插网、
挂网、坛网、墨鱼网、八蛸网、小丝网、旋网、锚流网、蟹子网、捞石花菜等种类繁
多,再度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捕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