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销 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8&rec=104&run=13

1975年以前,海藻化工产品由国家按计划统购包销,以褐藻酸钠的实际交销量给
予定额补贴。1975年以后,1吨褐藻酸钠的收购价1.1万元,内有财补贴7000元。1975
~1980年, 国家拨给青岛7个海藻化工生产单位的财政补贴近6000万元。70年代末开
始,碘仍由国家包销,褐藻酸钠和甘露醇因产量增加出现滞销,1979年以后价格多次
下调,褐藻酸钠吨价由1.1万元降至4000元;甘露醇吨价由1.1万元降至7000元,产品
大量积压,致海藻化工生产受挫。80年代初,青岛海藻化工业处境艰难,经营不善者
相继停产,较好的厂亦呈半停产状态。1981年海藻化工产品产量与1978年相比,褐藻
酸钠下降45.15%,甘露醇下降32.16%,碘下降36.66%。
1980年以前,海藻化工产品销售由化工系统归口,以后移交医药系统。1981年国
家医药总局取消对褐藻酸钠补贴,改为按每交售1吨碘在售价(6万元)以外给予财政
补贴9万元,对担负褐藻酸钠出口任务的生产厂,则按每出口50吨褐藻酸钠联产1吨碘
折算,给予财政补贴19万元,鼓励褐藻酸钠出口。1982年,海藻化工划归水产系统管
理,国家水产总局提出“以胶促碘,碘胶并重,全面发展”的方针。确定1982~1986
年国家对海藻化工业的财政补贴逐年减少,以后不再补贴。当年碘的补贴标准由原来
每吨补贴9万元降为3.6万元(碘的出厂价由原来每吨6万元降为2.3万元)。褐藻酸钠
实行按交售的品种及用途分别补贴:用于浆纱的每吨补贴4000元,用于医药、食品的
每吨补贴1000元,用于外贸出口的每吨补贴800元,用于印染的每吨补贴300元。规定
碘与高、低档褐藻酸钠的生产比例分别为1:50和1:60,超过比例的部分不予补贴。甘
露醇由生产厂以销定产,不实行补贴。
80年代以后,海藻化工业推行经济责任制,褐藻酸钠由单一的工业级产品,增加
食用级、药用级高档产品,按用户要求生产不同规格、质量标准的产品。青岛市第二
海水养殖场,1980年与黄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将褐藻酸钠在面食品、冷食品、钻探、
医药等行业作应用试验获得成功。之后,第二海水养殖场与青岛挂面厂合作生产的以
褐藻酸钠作添加剂的挂面受到好评。1984年4月,山东省褐藻酸钠推广应用领导小组,
在青岛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推广褐藻酸钠作添加剂的经验。尔后,西安、北京、博
山、沈阳、合肥等地10几家挂面厂生产此类挂面。1985年,国家水产总局在青岛召开
全国性的褐藻酸钠推广应用会议,与会客户40多家。
青岛生产的褐藻酸钠和甘露醇,由山东省化工进出口公司组织出口,70年代初期
开始跻身国际市场。前期产品质量差,竞争不力;80年代初,产品质量提高,出口量
增加,与国外贸易增多。青岛市第一、第二海水养殖场、胶南县海洋化工厂分别与日
本中外贸易会社、联邦德国翁荷根·莫乐公司、挪威布罗坦公司和法格顿海藻公司等
外商多次进行贸易洽谈;1981年11月,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山东分公司和青岛市第二
海水养殖场等单位组成褐藻酸钠考察组赴日本进行为期14天考察。褐藻酸钠销往日本、
联邦德国、瑞士、挪威、美国、东南亚、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甘露醇主
要销往日本。1980~1985年,出口褐藻酸钠7640吨,甘露醇1837吨,分别是同期总产
量的69%和40%,换取外汇2000万美元,创汇额居全省之首。产品由70年代内销为主转
向国际市场,由国家统购包销转向企业自销。80年代中期,由于国内外市场波动和原
料涨价,青岛海藻化工业经济效益不佳。1985年,有半数生产厂综合亏损43万元,财
政补贴后才有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