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滩涂资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8&rec=10&run=13

青岛沿海, 潮间带和潮下带生物资源种类甚多。据1958年8月调查,胶州湾和沿
海滩涂贝类资源,主要有菲律宾蛤、文蛤、红螺、竹蛏、泥蚶等10余种。李村河口两
侧菲律宾蛤密度大,平均800个/米,但大量幼贝被采捞;小岛湾文蛤、四角蛤、西施
舌等资源较多,但被严重损害;登瀛、麦窑沿海的泥蚶、竹蛏、牡蛎等资源也亟待保
护。
1981~1982年, 青岛市水产局进行潮间带生物资源调查时,采集到生物标本300
余种。其中经济贝类主要有菲律宾蛤、泥蚶、大竹蛏、长竹蛏、缢蛏、文蛤、紫彩血
蛤、西施舌、魁蚶、褶牡蛎等;低值贝类有光滑河兰蛤、四角蛤蜊、扁玉螺等10多种;
双壳类种类多,生物量高。其次为单壳类。四壳类占第三位,主要有布纹滕壶、虾蛄、
大眼蟹、日本关公蟹、蝼蛄虾、鼓虾等。多毛类种类多,但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低。其
中优势种是长吻沙蚕、巢沙蚕、多齿围沙蚕等,稀有的黄岛长吻虫、多鳃蛇形虫划为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潮下带主要经济生物有海参、鲍鱼、石花菜、马粪海胆、毛
蚶、菲律宾蛤等。泥滩优势种主要是泥蚶和四角蛤蜊;沙滩优势种主要是西施舌、紫
彩血蛤、文蛤、大竹蛏和长竹蛏;沙泥滩优势种主要是菲律宾蛤和光滑河兰蛤;岩礁
滩优势种主要是褶牡蛎等。另外,藻类生物量相当高,优势种主要有孔石莼、浒苔、
萱藻、鼠尾藻、江篱等。
崂山县沿海菲律宾蛤分布于胶州湾潮间带和潮下带, 滩涂资源面积为2.3万亩。
文蛤分布于土塞附近滩涂,资源面积2000亩;长竹蛏分布于河套沿海滩涂;光滑河兰
蛤分布较广,沿海滩涂资源面积共2000亩。即墨县沿海滩涂有贝类资源40多种,藻类
20多种,蟹类20多种。贝类主要有泥蚶、四角蛤蜊、杂色蛤、褶牡蛎、文蛤、西施舌、
紫彩血蛤、毛蚶、鲍鱼、宽壳凿穴蛤、缢蛏等10多种。泥蚶多分布于北芦村至栲栳头
低潮区的泥沙滩中,面积1.2万亩。60年代初,年产量500吨,80年代初降至100~150
吨。 1981年测定资源量有2600吨,平均密度68个/米。杂色蛤和缢蛏分布于丁字湾一
带滩涂,70年代以前资源甚丰,以后因受污染等原因,资源衰退。胶州近海潮间带贝
类资源, 80年代初有20余种,蕴藏量大的有菲律宾蛤4000吨,镜蛤300吨,凹线蛤75
吨,光滑河兰蛤1000吨,虾蟹及其他生物20种。胶南县沿海潮间带和潮下带生物资源
有203种。 其中,双壳类45种,甲壳类44种,单壳类35种,多毛类16种,棘皮动物10
种,其他(腔肠、多孔、头足、腕足动物等)25种,藻类28种。已开发利用的有40多种,
经济价值高、分布较广者有菲律宾蛤6000亩,泥蚶2000亩,文蛤6277亩,西施舌2250
亩, 光滑河兰蛤6217亩,长竹蛏393亩,刺参4000亩,皱纹盘鲍1250亩,石花菜3400
亩。还有四角蛤蜊、褶牡蛎、马粪海胆等多种。
潮间带及潮下带滩涂主要资源品种状况是:菲律宾蛤,主要分布在红石崖、前湾、
后湾、 女姑山、红岛和市区大港以北以及丁字湾区域,总分布面积为6.1万亩。生物
密度, 胶州湾东岸平均250个/米,西岸平均30个/米。泥蚶,主要分布在丁字湾、唐
岛湾以及胶南尧头一带中、 低潮区泥滩,面积约2.5万亩,资源密度多者300个/米,
少者13个/米。 竹蛏,多分布在沙滩中、低潮区,面积约6000亩,密度较稀。文蛤,
主要分布在红石崖和小场沿海,丁字湾、横门湾及崂山湾的潮间带中、低潮区,面积
约有1.6万亩,区域较广,但资源密度很小。紫彩血蛤,分布于丁字湾内沙滩,面积
约4000亩, 平均资源密度16个/米。西施舌,主要分布在胶南小场沿海低潮区沙滩,
面积约5000亩,密度较稀;崂山湾、横门湾也有少量分布。低值贝类,以光滑河兰蛤
为主,主要分布在女姑山、红岛、河套、王台、红石崖沿海和大沽河口中、低潮区泥
滩,面积共约1.6万亩,生物密度多者6万粒/米,少者3万粒/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