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资源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7&rec=9&run=13

在全国水资源分区中,青岛市属山东沿海诸河二级区。在全省水资源分区中,青
岛市分属胶东半岛区、胶莱大沽区、东南沿海区。在此基础上,按河道流域,青岛市
共划分为白沙河、墨水河、莲阴河(周疃河)、北胶莱河、南胶莱河、大沽河、洋河、
风河(王戈庄河)、白马河等九个水资源区。按水资源分区,据1956~1987年同步系
列分析计算,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总量76.03亿立方米,年均形成天然水资源量24.7亿
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5亿立方米,地下水年补给量7.69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
之间的重复计算量为3.49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储存资源量为27.08亿立方米。
青岛市的客水资源分为河流入境水和“引黄济青”水两部分。河流入境水主要是
由大沽河从烟台市流入境内之水量,多年平均入境水量约1.5亿立方米。“引黄济青”
工程在保证率95%的情况下,可向青岛市区日供水30万立方米。沿输水工程还分设平
度、胶州、即墨、崂山县(市)农业供水引水闸,总引能力为每秒33立方米。
地表水 青岛市的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形成的天然河川径流。由于受地
理位置、气候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地表水资源量不但贫乏,而且年际变化
较大和年内分配、区域分布不均。
按1956~1987年同步系列分析计算,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深714毫米,年均降水总
量76.03亿立方米, 形成多年平均径流量20.5亿立方米。全市年径流量最大值(1964
年) 为72.76亿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值的3.55倍,最小值(1968年)只有2.87亿立方
米,尚不足年平均值的1/7。由此可见,青岛市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于降雨量的年际
变化。径流量的年变化不仅悬殊,而且丰枯交替出现往往发生连丰连枯现象。1960~
1965年连续发生丰水年,6年平均年径流量达到38.16亿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径流量的
1.86倍,而1966~1969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8.28亿立方米,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40.4
%。1977~1987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0.08亿立方米,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49.2%。
由于降水的季节性很强,地表径流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地表径流有70~80%集中
在汛期6~9月,汛期径流的70~80%又集中在7~8月份,而7~8月份的地表径流往往
又是几场特殊大暴雨造成的。汛期洪水暴涨暴跌,易成水患,枯水期径流甚小,甚至
河川干涸断流。据南村水文站历年径流资料分析,大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61亿立
方米, 汛期(6~9月) 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6.3%, 8月份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
32.6%,而枯水期(10月至次年5月)的径流仅占年径流量的23.7%。
青岛市的河川径流量在区域变化方面,与降水量分布总趋势基本一致,即由东南
向西北递减。由于径流量受降水和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其不均匀性比降水表现得更为
突出。 全市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27,而当年降水714毫米时,只有27%的降水产生
径流深192.4毫米。全市大部分水资源区年径流深属过渡带,在50~300毫米之间,白
沙河和白马河区年径流深在300毫米以上,属多水带。白沙河区年径流深最大为384.6
毫米,北胶莱河区最小为105.1毫米。
地下水 青岛市地下水水源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其水位变化决定于降雨周期
的变化特点,并受降雨与人工开采双重因素制约。大部分地下水为浅部循环,短途排
泄,山间沟谷是浅层裂隙水的集中排泄场所,然后以径流及潜流的形式向下游排泄于
海。地下水、地表水和降水三水转化明显,则富水性变化大,易采易补。全市多年平
均地下水补给量按多年平均降雨入渗补给量计算为7.69亿立方米,其中第四系孔隙水
降雨入渗补给量为6.34亿立方米,基岩地下水的降雨人渗补给量为1.35亿立方米。全
市地下水储存资源量为27.08亿立方米,其中第四系孔隙水储存量为22.84亿立方米,
基岩地下水储存量为4.24亿立方米。
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冲积洪积的砂、砾石层,分布在现代河床两侧
的古河道内,分布面积较大,埋藏浅,补给条件好,富水性强,丰水年水位高于上部
盖层时多呈现微承压特点。含水沙层埋藏一般2~3米,易接受降雨补给。第四系孔隙
水水位变化非常明显,即随降雨而回升,遇开采而下降。因此,每年地下水位的低谷
期处于春灌后到汛前的6个月,而高峰期则处于汛后的9~10月份,年变幅一般在2~3
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