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胶州北洼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7&rec=89&run=13

胶州北洼位于胶州城北部,大沽河、胶莱河下游,包括城北、联屯、马店、胶莱、
和平、 沽河6处乡镇,229个自然村,51032户,23.1万人,有耕地42万亩。万亩以上
的大洼有店口洼、柏杨洼、冲角埠洼、沽河洼、闸子洼、宋家屯洼、柏兰洼、七城洼
等,多分布在沿河两岸,洼地浅平,“进洼不见洼”,俗称“漫洼”。诸多小洼则以
地形而异,多为碟形或带形。由于洼地河流多,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极易积水成灾,
历来耕作粗放,产量低而不稳,而且往往“十年九不收,半年糠菜半年粮”。建国前,
当地农民虽也曾改善排水或抬高地面,降低水位,但终因不能根治而年年洼涝。
建国初至1955年,以“固堤防治,排除内涝”为主,主要开展疏浚河道,挖沟洫,
建涵洞,筑台田、条田等治涝工作。1956年秋,在七城洼、双店洼搞沟洫畦田试点,
总结台田经验,修路挖沟,顺势排水,从单纯以蓄为主的台田向排蓄兼施的条田过渡。
1957年,在学习邻县治洼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搞大面积沟洫畦田并办学习班培训洼改
技术员。以闸子洼为重点进行了大面积的条田工程,拉好大框,保留台田。台田分大、
中、小3个级别,沟沟相通,小雨蓄,大雨排。此工程未能全部完成。
1963年冬,对七城洼、柏杨洼进行了勘测设计,分别各为一个独立排水区,实行
统一规划,蓄排结合,拦截入洼水源,整修河道,疏挖排水沟,采取围田、台田、条
田、 沟洫畦田相结合的方式, 对解决一片洼地的一般内涝,稳定生产效果较好。至
1974年,洼涝地已基本按单元普治一遍。但这种封闭式治理,缺乏大面积的统一规划
和分割水势,因此经不住大雨汛的冲击。1974年和1975年,连续大雨又造成严重内涝,
暴露出“以一片洼地为治理单元”的弱点。
1976年冬,总结了历年治洼教训,开始打破洼地界限,大面积地统一规划,实行
山、水、林、田、路、电统筹治理。以路为骨架,分割水势,解除内涝,改变自然面
貌;路边挖沟,植树造林,改善环境,调节小气候;每方地内打井修渠,提高旱涝保
收能力,改变生产条件;以方定块,以块整平,深翻土地,保水保肥。按此规划,胶
州城北王珠河、双目河、翻身河要全部填平,按经纬方向重新挖河;利民河、碧沟河
裁弯取直, 挖河填沟,培修堤防。1977年5月,按治理规划重点分独立区、碱洼区和
混合区进行施工。经过酝酿、参观学习、组织发动和人财物充分准备,三秋后治理全
面铺开, 共设沽河、和平、胶莱、马店、联屯、城北6个施工战场,由2000名农建专
业队为样板田施工队,每个施工战场日出工2万人,声势浩大,每日奋战到深夜方休,
是胶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整地改土运动。历经3年,累计完成经路14条共长215.8公
里,土方158.1万立方米;纬路64条共长923.1公里,土方275.3万立方米;挖一、二、
三级排水沟7200条,总长0.95万公里,土方107.5万立方米;建大小桥涵581座,土石
方3.1万立方米;打井810眼,大口井、平塘37个,土石方9.81万立方米;深翻平整土
地31.1万亩, 土方1447.25万立方米;3年总投工524.51万个,完成土石方达2001.06
万立方米。总投资1391.5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6.17万元,社队自筹资金1285.36万
元。胶州北洼通过大规模统一规划治理后,改变了过去旱涝无收,人民生活贫困的状
况,成为胶州市主要粮食丰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