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跨河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7&rec=26&run=13

境内见于记载最早的较大桥梁,当是位于胶州市云溪河上的云溪桥,系明天顺六
年(1462年)建成。明、清年代,桥梁多为地方民众集资,因需因势而建。一般就地
取材,桥的形式多样,有浮桥、木桥、石桥、砖桥等,且以人行漫水石桥居多。民国
初期,公路运输兴起,由商办、官办或民办建成一批砖石水泥结构的桥和少量木质结
构桥。这些桥大部分在1949年后改建或扩建。
建国后,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区及乡村的桥涵建设发展很快,而且在规模、结
构、造型、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境内数以千万计的桥梁在乡村,
其中大多数是建国后修建的。1949~1957年主要修建的是田间小桥及小河流生产桥。
建筑材料以石灰、石料为主,结构形式多数漫水石桥、石板桥或砖、石拱桥,单孔跨
度一般2~3米。1958~1970年,随着水利事业的全面开展,兴建了大批田间桥涵工程。
各公社根据交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开始重点兴建主要生产道路的桥梁。各县(区)
在集中力量治理主要河道的同时,重点解决主要生产路口的桥梁设施。设计荷载一般
为汽10~20级,拖50~80级。主要结构形式有石台石墩拱桥、石台石墩钢筋混凝土板
桥、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简支梁桥和砖拱桥涵等。60年代末开始兴建钢筋混凝土双曲
拱桥。70年代,各县(区)、公社、村庄逐级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桥梁建设也全面展开。1973年,在洼区治理中推广“小轻台拱桥”,仅即墨县当年就
建成1300座,并在花园沟试建一座跨度24米的素混凝土双曲拱桥。1975年开始,重要
桥梁由县(区)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统一组织施工,一般桥梁则由公社组织施工。70
年代,桥梁建设发生了根本变化,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中、小桥推广轻台拱桥和无筋
薄壳台拱桥。主要桥梁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主要有素混凝土双曲拱桥、钢筋混凝土
双曲拱桥、空腹拱桥、二铰板桥等,并试建三铰拱桥。这10年,建桥数量约占建国后
总数的70%以上。80年代,桥梁建设向大跨度发展,机械化施工程度和桥梁标准不断
提高。1987年完成的“引黄济青”工程济(南)青(岛)公路桃源河交通大桥,为10
孔单跨16米和桥面宽16米的大跨度桥梁。桥梁建设开始应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处理或预
制桁架吊装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