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施工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7&rec=138&run=13

建国初期,青岛市的水利工程施工,仍靠人力手工操作为主。随着水利建设的兴
起和工业的发展,水利施工技术和施工机具水平不断提高。60年代起部分工程达到半
机械化作业,80年代后,重点工程施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
凿并 建国前,青岛地区的生活、生产用水以汲取井水为主。其水井的结构形式
为土井或砖、石井,井深多在5~9米之间。因受生产力的制约,水井建设长期以来发
展缓慢。建国后,青岛的井灌工程快速发展,找水方法由盲目性步入科学性;凿井机
具由人力挖掘发展到机械钻探;打井方式由一村一户投资组织打井发展到国家、集体、
个人多向投资,各县都有钻井专业队伍;取水形式由人工汲取浅层地下水转向用机泵
提取深层地下水为主。
定井方法 建国前打水井,一般由当地群众凭经验或聘请“风水”先生确定井位,
成井率与出水量一直很低。建国初期以打井技术员指导与群众经验找水相结合,推广
外地先进经验与总结当地找水经验相结合的办法,建成一大批农业灌溉水井。其中平
原区沿古河道找水,按方布井;山丘区顺河找泉,打大口井成效尤为明显。从70年代
初期开始,技术人员依靠水文地质分析法确定井位,成绩突出。1972年,莱西县水利
局于永利关于《莱西县弱透水地层找水方法》的论文,在《山东科学技术成果选编》
发表后, 《群众找水》等6种有关刊物竞相刊登推广,社会效益明显。因而在1978年
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得奖励。水电部还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该项成果,并录制成新闻
纪录片宣传推广。1973年,平度县首先使用电测仪定井位。1974年起,莱西县水利局
机井队使用电测仪探测地下水,效果很好。不仅为莱西县寻找地下水做出了突出贡献,
还先后为青岛、威海、泰安、鲁中南等地的4个市(地)16个县228个缺水单位勘测井
位。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该队的测井技术日臻成熟,成井率高达90%以上。1981年,
该队又突破了“红板岩区无地下水”的权威论断,利用电测仪在莱西县红板岩脉状深
层区选定深井17眼, 成井12眼,单井日出水量达到600~1300立方米,为历史上的缺
水区开发出新的水资源。1974年后,其他各县机井队相继采用电测仪定井位,并采取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测与地质分析相结合,确定井位与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相结
合”的办法,成井率达到85%以上。使用的主要仪器有VJ-18型、JO-73型、DDC-1
型电测仪及积分式激发极化电测仪。
打井方式 建国前的水井建设,由村开挖吃水井为主,少量菜园灌溉井则由单户
或联户建成。建国初期,国家大力提倡水井建设,并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鼓励群众兴
建灌溉井。1953年农业合作化后,以社、村、组集体打井为主。1964年后,国家对打
井实行专项资金补助制度,各县先后设立打井队(股),列为县水利局局内编制,主
要负责打井技术的指导推广与利用半机械化钻井机具打井作业。1972~1974年期间,
各县在打井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机井队,隶属县水利局,开始用电测仪找水,用动力
钻井。 1982年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 井灌需求增大,隶属公社水利站的机井队和
“半农半工”式打井专业户迅速兴起。如平度县云山公社谢戈庄村李增财,1983年全
家5口人,在耕种10亩田的情况下,购置了小型钻井机械,在农闲时节经营打井专业。
当年进尺超万米,打小真空井564眼,不但解决了450户人畜吃水困难,扩大和改善灌
溉面积4500亩,而且由原先的贫困户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其先进事迹在《山
东科技报》 登载后,曾有7个省、市的25个县来人来函向他求教。至1987年,全市共
有打井专业队33个,职工751人,其中县级打井队6个,乡(镇)级打井队26个。
打井机具 建国初期仍然使用锨、铲、镢、钎、锥、镐等工具人工挖掘水井,打
井机具十分落后。1953~1961年,在群众性打井高潮中,推广、改进、研制了多种多
样的半机械化钻井机具。其中,1953年胶县开始采用弓子钻;1956年平度县始用创钻;
1958年胶县引进拉铧燕尾钻,即墨县推广使用鱼尾钻、大锅锥等半机械化机具打小口
径管井;1961年平度县开始使用“跃进锥”打井。1962年,平度县首先试制成一台简
易钻井机,以12马力柴油机为动力在县水利局院内打成第一眼井。此后,全市机械化
打井逐步发展。1964年,崂山县水利局机井队改进人力回转钻,研制成方杆推进器代
替圆管夹持器;机械升降代替人力绞磨;自动加压机替代人工加压等,提高了工效,
减轻了劳动强度。 1965年, 胶县、平度县分别引进“麻花钻”、“乌卡斯”钻机。
1966年, 胶县引进XB-300型深井钻机。1971年,崂山县水利局机井队研制成20型冲
击钻,适用于在硬岩层、卵石层、风化岩区打井。1973年该队曾在北京化工四厂的漂
石、卵石层混杂区打井2眼,效果很好。1973年“北方8省、市、自治区打井经验现场
交流会议”之后,随着各县钻井专业队的发展,打井机具有了新的突破,改造、研制
和引进机型日多,动力或半动力岩石钻、磨盘钻、冲击钻已较普遍。80年代后,各县
机井队多使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JX-100型、XB-300型钻机,300型磨盘钻,岩心钻,
20~22型冲击钻以及汽车钻等。钻井口径30~150厘米,钻井深度20~200米之间。
土石方工程 建国前,水利施工中的土方开挖主要使用锨、镢、锸等生产农具,
石方开凿以镐、镢、钎、锤头为主。1958年前,施工运输工具以抬筐为主,兼有独木
轮手推车。1958年后,在兴建水库过程中,大搞工具革新,开展“七化”(木轨斗车
化、斗车列车化、运输牵引化、装卸自动化、夯实碾压化、滚珠轴承化、工地工厂化)、
“四无”(无人工挑抬、无人力推车、无人工打夯、无落后工具)活动。这些设想虽
未能全部实现,但各施工工地都不同程度的实行工具革新,运输普遍采用胶轮推车。
1958~1962年,产芝水库施工期间,即使用了滑车、拉坡机、木制输送带、双展翅自
动倒土木轨斗车等工具。进入60年代以后,在水利施工中开始使用拖拉机、汽车等运
输机械。在夯实工具发展中,50年代前,修筑堤防时多使用比较笨重的石或铁制硪及
小巧轻便的木、 石夯砸实松土。 50年代后期,在兴修水库中开始采用羊角碾压实。
1962年后开始用履带连轨车或打夯机夯实。 夯实或碾压土层厚度一般为 “三打二”
(每层土厚30厘米,夯实后为20厘米)。70年代后,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迅速提
高。1987年在“引黄济青”工程施工中,已基本实行机械化作业。
建筑物工程 建国前青岛境内的水利工程建筑物仅有少部分桥闸。其基础处理方
法主要是开挖后乱石砌筑或采用木桩基。明嘉靖年间在胶莱河上兴建的姚毛闸基,即
为枣木桩基,用方条石和槽石砌筑,并用石灰沙浆铸铁键连结成整体结构。建国初期,
中、小型桥梁的软基础处理,多采用换沙、碎砖石挤淤或打木桩的办法。1958年,在
崂山水库坝基处理中,采用了圆柱桩帷幕灌浆新技术,减少了工程量,争取了时间。
1967年,胶县大沽河贾疃拦河闸地基处理时,采用粘土管柱帷幕截渗。70年代后,在
软基础或深基础工程处理中开始大量采用打进预制混凝土桩、钻孔灌注桩及钢筋混凝
土网箱基础。建国后,砖木形式的水工建筑物逐渐被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所代替。50
~60年代,混凝土施工多采用木制拼装模板,也采用过土模、混凝土模、秸杆模等。
以后逐步推广标准模板,辅以钢木结合异形模板。70年代以后,推行整体滑动模板,
配以干硬性混凝土,稍停即可脱模。建国初期,在混凝土工程中,多采用体积比,人
工拌合,车筐运输,钢钎、锤子捣实,施工水平较低。50年代中期,体积比改为重量
比。80年代以后,对水灰比、抗渗、抗冻均按新规定严格控制,并广泛采用外加剂。
混凝土的拌合、运输、震捣逐步实现机械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