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技术推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6&rec=98&run=13

畜禽繁殖技术
人工授精技术 1957年,青岛市农林处设立市人工授精站。1958年以后,各县、
区家畜配种站陆续开展了人工授精业务。具体做法是:购进优良种畜(主要是种公牛、
种公马、种公驴、种公猪) 饲养,进行人工采精,精液经过一定处理后,对发情的母
畜适时进行输精。同时,推广应用了孕马血精及雌激素等促使母畜发情的技术。人工
授精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畜群品质。70年代中期,青岛市第一奶牛场开始引进奶牛冻
精颗粒,各县、区家畜配种站开始引进黄牛冻精颗粒,开展冷配业务。之后,该项技
术得到迅速推广应用。 到1986年,全市县级家畜人工授精站达到8处,饲养种公牛14
头、种公马2头、种公驴12头、瘦肉型种公猪26头;乡(镇) 人工授精站达到27处,饲
养种公牛50头、种公马9头、种公驴25头、种公猪43头,冷配技术得到基本普及。
家禽人工孵化技术 50年代中期, 开始推广电孵、火炕孵、煤油灯孵、温缸孵等
人工孵化技术。但由于受电力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电孵未能大面积推广。70年代中期,
电力机械孵化得到普遍推广。
饲养技术
大牲畜 70年代以前,饲养大牲畜以饲草为主,仅少量役牛、马、驴在使役期补
饲精料。70年代末,随着肉牛改良技术的开展,注重了肉牛补饲精料,使肉牛出栏期
缩短半年到一年,出栏重增加100~200公斤。
生猪 70年代中期, 开始推广配合饲`1料、混合饲料养殖。80年代初,提倡建
设猪舍要注意防寒、防暑,推广“三改” (即改吊架子育肥为“一条龙”育肥、改熟
料喂为生料喂、改稀喂为稠喂);实行“三化”(即公猪瘦肉型良种化、母猪本地化、
育肥猪杂交一代化)。这些措施提高了生猪出栏率和瘦肉率。
家禽 70年代始,蛋鸡生产推广平养、笼养和配合饲料、混合饲料,80年代在规
模化养鸡场基本普及。
1978年,崂山县河套畜牧场对蛋鸡实行饥饿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强制换羽与。强
制换羽后,产蛋比较整齐,产蛋量比未实行强制换羽的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该项技术
在全市一些较大养鸡场推广应用。
饲料、 饲草加工调制技术 1955年始, 推广青贮玉米秸秆饲喂家畜,要求做到
“五随” 、“四要”、“三地形”。 “五随”是随割、随运、随铡、随装、随踩;
“四要”是要切短、要踩实、要压紧、要封严;“三地形”是选择向阳、通风、地势
干燥的地形青贮。70年代初强调“大养其猪”时,青贮地瓜蔓打浆喂猪,因管理不善,
造成腐烂,浪费较多。到80年代,青贮饲料才逐步得到推广。
1956年, 即墨县等地开始推广碱化麦秸技术。用10%的石灰水浸泡麦秸,经24小
时后,取出晾干喂家畜,增加了适口性,提高了饲料利用率,但群众因制作麻烦而弃
之。
1969年,开始推广“中曲”发酵饲料,无曲盐水发酵饲料和“庆曲”发酵喂猪。
“中曲”发酵饲料因制作麻烦,无曲盐水发酵饲料因效果不理想,群众不易接受。只
有“庆曲”发酵饲料制作简单易行,应用较多,其制作方法是:取30~35公斤清水,
加入1.0~1.5公斤曲种拌和,再加50公斤粉碎的粗饲料拌匀,以手握成团,松手即散,
不滴水为宜,然后装入缸内,夏天经12小时,冬天2~3天、春天1~2天,使粗饲料产
生浓酒香味,即为发酵成熟,拌以精料喂猪。
1972年始,从广州等地引入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在池塘放养,打浆喂猪,效
果较好,但因越冬困难而没推广。
1975年始,推广猪、鸡配合饲料。80年代初期,各县建立饲料加工厂,生产养鸡
多种配合饲料。 1984年, 全市有大、 中、 小型饲料加工厂21座,年生产配合饲料
42960吨,为科学饲养和提高畜产品的产量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