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畜牧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6&rec=89&run=13

青岛的畜禽良种资源极为丰富。除了从国外引进的奶牛、奶羊等良种以外,还有
经过当地群众常年选育出的地方优良品种。有体形高大繁殖力好,瘦肉率高、肉质鲜
嫩、被全国养猪专家誉为“国宝”的里岔黑猪;有生长发育快,体格粗壮,产奶量高
著称的崂山奶山羊;有抗病能力强、放牧圈养均适宜的五龙鹅;有遗传性能稳定、耐
粗饲的莱航鸡、琅琊鸡和产奶多的黑白奶牛等。但青岛解放前,青岛市郊区的畜牧业
生产仍处于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经营方式,畜禽良种资源也未能得到充
分开发利用。建国后的畜牧业生产发展也是崎岖的。50年代,畜牧业生产呈稳步上升
趋势,畜牧业产值由1949年的2429万元增长到1957年的4362万元。但是由于受传统观
念束缚,农民饲养畜禽仍属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小生产模式,生产发展缓慢。经济
困难时期,畜牧业生产跌入低谷。1962年以后,由于贯彻了“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
为主”的方针,畜牧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1966年,畜牧业产值增至5456万元。就
在畜牧业刚刚出现转机时,60年代后期又受到极“左”思潮的冲击,批判私养是发展
资本主义,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被取消,繁殖奖励政策停止执行。广大农民饲养畜禽
的积极性受挫,畜禽饲养量下降。70年代初期,片面强调“大养其猪”,达到高峰。
1975年, 全市生猪存养量达到191.77万头,户均2.07头;而大牲畜只有25.16万头,
户均0.27头; 羊存养量更少,只有5.5万只,户均0.06只,使畜牧业内部结构出现极
不合理状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取消对户养牲畜种类和数量的限制,推行多种
形式的畜牧业生产责任制,制定了各种扶持奖励措施,大力鼓励农民饲养畜禽,大抓
了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兴办了一批国营、集体和联办的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
养羊场, 涌现出上万个饲养专业户。1986年,畜牧业产值达到40582万元,占农业总
产值的比重为16.79%,比1978年增长了6.34个百分点,在农村经济中,已成为相对独
立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