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栽植方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6&rec=79&run=13

20世纪30年代前,青岛市的农民栽植果树并无一定的行间距离,很不规则,且往
往在一块地片内混栽2~3种果树,甚至有的果园内间种粮食作物,不利于果树生长,
也不利于管理。到30年代,建立起一批新式果园,农民栽植果树时,对果树的间隔距
离和果树的栽植密度渐渐有了明确的要求,对新栽果树趋向密植。建国初期,基本上
推广稀植的方法,分散栽植的苹果园一般采用6×6米的栽植株行距,大面积连片的合
作果园,由于片面强调机械化作业的要求,栽植距离偏大。崂山郊区丹山合作果园的
苹果树栽植行株距为9×9米, 每亩8.2株左右;青岛市狗塔埠果园行株距9×9米,每
母栽植8株左右; 青岛市果园园艺场所的河西果园行株距8×8米,每亩平均栽植10.2
株。60年代,青岛市农科所总结了成年树密植增产的经验,新建果园又趋向密植。80
年代,青岛市农业局召集有关专家制定的《苹果园技术管理规范》中,规定了苹果树
的栽植密度。1982年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了以不同砧穗组合作为首要依据,每
亩栽植66~200株的意见。 1979年后,利用矮化中间砧嫁接的短枝红星、金冠进行每
亩252株、 465株和963株的不同密度试验,获得了丰产,为矮化苹果高密度栽植提供
了经验。
青岛市的葡萄栽培架式多为大棚架和倾斜性小棚架。60年代开始推广篱架 (行株
距2×1.5米)和小棚架行株距3~4×1.5~2米密植栽培。生产中已普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