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栽培方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6&rec=41&run=13

露地栽培 露地栽培是青岛市蔬菜生产的主要栽培方式。 50年代末,由于大搞了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打井治水,推广应用了新的蔬菜品种、新农药、新化
肥和塑料薄膜覆盖材料等措施,不仅提高了菜田的生产能力,而且还促进了露地栽培
技术的改进。主要措施有:(一)做畦方式改进:由长畦改为短畦,长垅改为短垅,并
出现了高畦、瓦垅畦和高畦平畦间作等畦式,这些畦式即适合间作套种,又节约用水,
还提高了抗雨涝能力。(二)普遍推广了育苗移栽技术。(三)种植密度增加:由于早熟
生产期短,紧凑型品种的应用,番茄、甘蓝由每亩3000株增加到6000株,大白菜由每
亩900株增加到1700~2000株,种植密度比50年代增加了一倍。(四)实行了间作套种:
由50年代一年种植2大茬增加到2.5~3茬,提高了复种指数。(五) 改粗放栽培为精耕
细作:50年代豇豆多数种植在地边、沟堰或与玉米间作粗放栽培。60年代推广了青岛
市农科所选出的齐尾青皮长豇豆、 白鳝鱼骨、一丈青等品种后,改在6月中旬播种,
广泛实行支架栽培,可在8、9月份淡季上市,亩产达1000~1500公斤。为了解决露地
蔬菜生产中的淡季不淡和品种少、病虫害较重、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从70年代中期
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防病、稳产、增加品种为目标,先后在生产上应
用了大白菜综合防病高产栽培技术、地膜覆盖下施肥技术、芹菜苗期化学除草;推广
普及了早、中、晚熟大白菜一代杂种和早、中、晚熟番茄品种,津研系统黄瓜品种,
张塘豇豆, 之豇28—2豇豆,茄门甜椒,小青冬瓜,双抗油菜,夏光甘蓝,马铃薯,
上海红皮洋葱,桃林芸豆,黄苗芹菜等蔬菜品种,使蔬菜生产有较大的进步。二是推
广应用了秋季大白菜的培肥地力、选用抗病品种、晚播、苗期制虫和肥水管理等综合
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稳产高产。三是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学习外地淡季菜
创高产的经验。1979年,青岛市蔬菜公司与崂山县蔬菜局组织科技人员和生产队干部
去陕西省辉县城关公社和西安市西郊阿房宫公社学习。其选用优良品种(红嘴燕) ,3
月底4月初育苗移栽, 深耕增施有机肥料,注意通风、排涝、防治病虫害,采收时在
蒂盘前掐断采下豆角(切忌损伤蒂盘)。通过学习其高产经验并因地制宜地应用,使青
岛市豇豆单产由1000~1500公斤上升到1500~2000公斤。四是解决了洋葱生产栽培技
术关键,实现了自给有余。在以往洋葱种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引种选种、适期
播种、定植、秋季育苗秋季栽培和综合生产栽培技术等措施,促进了洋葱产量的提高。
1980年,西流庄公社营子大队第三生产队种植的13亩洋葱中,有8亩产超过5000公斤。
技术队创单产6370公斤的高产。1980年青岛市农科所引种榨菜成功,并选出适宜品种
“青圆早”,结束了青岛市不能种榨菜的历史。通过上述工作,青岛市蔬菜生产基本
实现了花色品种的增加、高产稳产和均衡上市。
保护地栽培 青岛市保护地栽培开始早、 发展快,保护地类型有风障畦、冷床、
温床、玻璃温室、塑料棚玻璃温室、塑料温室、地膜覆盖、软化设施等,对解决冬春
蔬菜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障阳畦 风障畦是青岛市蔬菜保护地栽培中最早使用的保护栽培形式。1953年,
吴家村利用风障畦种植油菜、半黄白菜、苔菜、蒜苗、塌古菜、芫荽等蔬菜的就有70
~80户。玻璃阳畦、温床因造价较高,当时只用于蔬菜育苗。1961年,青岛市有风障
阳畦200亩。 1964年,学习济南市风障阳畦蔬菜栽培技术,并请济南市的菜农来青岛
市在崂山县仙家寨公社仙家寨村驻点,指导风障阳畦栽培芹菜、韭菜、黄瓜等技术,
使青岛市在春节期间有了地产芹菜和韭菜上市。春黄瓜上市也提前了10多天。
玻璃温室 1941~1943年, 青岛果产公司利用温室栽培西洋甜瓜获得成功。1952
年,李村区枯桃乡张家下庄张进典建成了一个6厘地的小温室,试种蒜苗,获得200~
300万元(旧人民币)的收入。1953年,该乡又有8户建成4个温室,种植黄瓜、蒜苗等。
为了发展温室蔬菜生产,市政府农林处于1953年组织技术人员学习北京的温室蔬菜生
产技术,并于1954年秋在浮山所、吴家村、水清沟村及青岛市农科所,结合当地经验
建温室进行番茄、黄瓜生产。1959年,山东省举办温室蔬菜栽培训练班,为青岛市培
养了一部分人员。1960~1961年青岛市举办温室蔬菜栽培训练班,聘请北京渊潭公社
温室种菜能手周子忠讲课, 并湛山村建温室2栋种植黄瓜、番茄等蔬菜,结合实行操
作进行讲授,为青岛市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1961年,青岛市近郊的温室共有511间,
总面积8865平方米,另有小暖窖7座,温室主要用在育苗和一些特需蔬菜生产上。
塑料薄膜保护栽培 青岛市利用塑料薄膜保护栽培蔬菜技术始于1964年。 崂山县
1964年冬至1965年春用塑料薄膜3.5吨覆盖面积52亩; 1965年冬至1966年春用塑料薄
膜7吨覆盖面积105亩,主要用于代替玻璃覆盖阳畦进行早春蔬菜育苗和春季茄果类蔬
菜的早熟栽培(可提早成熟20~30天);1970年利用塑料薄膜覆盖小拱棚栽种的早春蔬
菜, 面积已达到400亩。1971年,青岛市引进长春市塑料大棚覆盖黄瓜栽培技术,在
市区的吴家村、楼山和崂山县的城阳、北后楼等大队进行大棚早春黄瓜生产,获得成
功。1975~1980年,塑料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有3项改进:(一) 1974年沧口区楼山公社
在学习北京市、天津市、唐山市塑料大棚悬梁吊柱结构后设计了钢材挂梁结构,使建
造一亩大棚由360支立柱减少到60支, 而且增加光照,棚内耕作方便,为实施多层覆
盖技术创造了条件,在青岛市得到普遍推广应用。(二)仙家寨公社西果园、北后楼等
大队改单层覆盖为棚内多层覆盖,增强御寒能力,使大棚黄瓜上市时间又提前了15天。
(三)改单茬为多茬栽培。1977年,西吴家村第三生产队在两个棚内(面积2.39亩)试验
成功冬茬芹菜春茬黄瓜的栽培模式,平均单产芹菜5758公斤,黄瓜7003公斤,并找到
了适合当地冬季在大棚内种植的芹菜、韭菜品种,提高了大棚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
增加了效益, 减少风险性,棚内蔬菜由亩产4000~5000公斤增加到1万公斤以上,产
量、收入双提高。80年代初,塑料大棚蔬菜栽培得到大发展。崂山县1980年保护栽培
面积3262亩, 占蔬菜总面积的7.5%,其中塑料大棚327.4亩,中、小棚1295亩。1986
年保护地栽培发展到1.8万亩, 其中大棚栽培面积为3600亩,比1980年增加10倍多,
使青岛市冬季和早春市场鲜菜不足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崂山县于1980年小面积试验、
示范地膜覆盖蔬菜栽培,1981年共购进地膜1万公斤,覆盖蔬菜面积320余亩,覆盖蔬
菜15种 (黄瓜、番茄、甘蓝、甜椒、茄子、马铃薯、西葫芦、莴苣、洋葱、冬瓜、芸
豆、豇豆、韭菜、芹菜、四季萝卜)。到1986年全市普遍推广,使用面积达万亩以上。
软化设施 利用井窖和地窖生产韭黄、蒜黄,在青岛市近郊一些社、队多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