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肥 料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6&rec=22&run=13

农家肥 50年代初,主要施用农家肥(有机肥)。农家肥主要有人粪尿、圈肥、
厩肥、炕土、河(塘)泥、秸杆沤制肥、绿肥、饼肥、骨粉、腥肥、草木灰、菌肥等。
70年代开始推广秸秆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养分。圈肥和厩肥是青岛市
优质农家肥。 1986年全市每亩平均施优质农家肥达1500公斤左右,比1949年约增加7
倍多。
化肥 青岛市30~40年代即有人使用硫铵,当时叫“肥田粉”。建国后,青岛市
农田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由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品种发展。50年代每亩不足0.5公斤。
60年代不足5公斤。 60年代中、后期,青岛市主要产粮县陆续兴办地方小合成氨厂,
70年代每亩平均施氮肥接近40公斤,除此之外还增施磷钾肥。80年代每亩平均达到80
公斤左右。在基施有机肥的前提下,农田施用化肥,增产效果很明显。但有些地区因
施用不当,只重化肥,轻视有机肥,则粮食增产幅度不大。据试验。60~70年代有机
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每公斤氮素化肥增产粮食2~3公斤;而在减少有机肥用量的情况
下亩施氮素化肥75~100公斤, 每公斤氮素化肥只增产粮食1~1.5公斤。60年代前后
开始推广磷肥,以磷促氮,提高肥效。氮肥主要做基肥和追肥施用,磷肥主要是基施
或与有机肥混合施用。70年代后,开始推广应用二元、三元复合肥,试验推广根外追
肥。
1979年青岛市第二次土壤普查表明,青岛市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的总趋势是: 有机
制与氮素含量偏低,磷素严重缺乏,局部地区缺钾,大部分地区缺硼、钼、锌等微量
元素。为了使农业生产取得节肥、增产、增收的效果,80年代后全市开始推广配方施
肥技术。先在小麦上进行示范推广,即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土壤的供肥性能与肥料
效应,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提出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比例和用量,以及
相应的施肥技术。随后推广到玉米、地瓜、花生、棉花、果树、蔬菜等作物上。截至
1986年,平均每年采用配方施肥面积200多万亩次,各种作物增产幅度一般在10%~15
%。
1981年青岛市农科所对土壤微量元素的调查表明,全市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
布很不平衡,除大部分土壤有效铜、铁含量高于临界值基本不缺外,锰含量中等,硼、
钼、锌含量很低。在有效微量元素含量不足的土壤中,对花生、大豆进行硼、钼肥拌
种,小麦、玉米施锌肥,花生,大豆施钼、锰肥等,均获得较明显的增产效果,增施
铜肥效果不明显。 到1986年全市推广微肥面积累计达136.8万亩次,增产幅度一般在
7.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