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植物检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6&rec=16&run=13

青岛市的植物检疫工作始于1964年,各县、社农技站、引进调出的作物品种、果
树苗木进行检疫。1983年又突出抓了粮食、果树、花卉方面检疫对象的普查和防治,
摸清了疫情、 控制了危害。 从1983年开始,市农业部门逐级设立专职检疫员18名,
19586年全市已有了一支专职检疫员为骨干兼职检疫员相结合的植保检疫队伍。 1983
~1986年,青岛市调运检疫共达11538批次。其中,调运种子1669.38万公斤,苗木为
575.9万株。产地检疫面积共计357805万亩。
建国后,青岛市查治的主要检疫对象有小麦腥黑穗病、小麦全蚀病、地瓜根结线
虫病、地瓜茎线虫病、花生根结线虫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豚草。
小麦腥黑穗病 建国前后,青岛市发病较重。50年代初采取粪、种隔离播种,一
度得到控制。 1973年引进墨西哥小麦, 又带入腥黑穗病。即墨县鳌山公社西里大队
1979年种植的5亩墨西哥小麦发病严重地块,病株率达1/3。1980年青岛市调查了46个
公社1252个大队,26.25万亩小麦。田间发病的有18处公社71个大队,发病面积7051
亩, 分别占调查公社、大队面积的39.1%、5.7%和2.7%。通过采取药剂处理种子和选
用抗病品种等措施,1983年已基本消灭。
小麦全蚀病 1968年平度县引种白蚰包小麦品种发病全蚀病;1971年胶县城南公
社和艾山公社的3个大队发生小麦全蚀病,到1980年扩展到16个公社209个大队,发病
面积3.55万亩;崂山县1973年发现小麦全蚀病,到1977年遍及全县13个公社,发病面
积3.9万亩。 青岛市于1980年,有61个公社797个大队发病,发病面积9.56万亩。采
取轮作换茬、药剂拌种、增施磷肥和改善土壤肥力等措施,有效地减轻了发病程度。
地瓜根结线虫病 建国初期,青岛市地瓜产区普遍发生这种病,以崂山郊区发病
最重,1979年前,经过选用抗病品种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1985年发病面积达10.3
万亩。地瓜茎线虫病 1937年由日本传入,先在青岛李村农场发现。1964年青岛推广
窝地瓜栽培技术后, 茎线虫病迅速蔓延。1970~1977年,选用烟薯6号等抗病品种,
防病效果达35%左右。1985年发病面积达3.8万亩。
花生根线结虫病 又明“地黄病” ,是青岛市的常发性病害。一般发病减产30%
左右。 重者减产60~70%。60~70年代用二溴氯丙烷处理土壤,防效虽好,单对人畜
有害,后禁止使用。1985年调查,发病面积达12万亩以上。1984年后,青岛市植保站
与莱西县植保站合作进行10多种药剂试验,筛选出毒性低、无药害的3%甲基异柳磷颗
粒剂,亩施有效成分300~500克,防效为31.4%~55.4%。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 50年代在平度县多处发现。主要采取推广抗病品种、轮作
换茬、温汤浸种,药剂拌种等技术措施防治。70年代发病减轻,基本得到控制。1984
年青岛市植保站调查了19个乡镇50.4万亩棉田, 有15个乡镇2.1万亩发病,发病面积
占4.16%。
豚草 是一种恶性杂草。 青岛市发生的是美洲豚草, 首次于1945年在山东大学
(今青岛海洋大学)院内发现,是随美军军马饲草带入种籽。50年代山东大学院内外
豚草丛生。 80年代,除市区发生外,已有5个县(区)发现豚草。崂山县13个乡镇,
有4个查到豚草, 李村镇有16个村庄发生;胶县小麻湾镇胶东村的豚草已进入麦田。
豚草生长势强,在农田与农作物争水、争肥、争光;豚草花期散落花粉粒,是某些过
敏症患者的过敏源,威胁生产和人体健康。1985年开始防治,蕾期用32%的2.4-D丁
酯、50%阿特拉津、10%的草甘膦、20%克芜踪进行防治,防效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