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太阳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6&rec=126&run=13

青岛市气象局等提供的1985年的实测数据表明, 青岛市太阳能辐射量为118.1×
10千卡/平方米·年,年平均日照时数2510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7.3%,具有开发利
用的价值。
青岛市辖区内利用太阳能历史悠久,但作为现代太阳能利用的研究,建国前主要
主要应用在建筑业,加大南窗采光面积,采用玻璃门窗等,既透光又能保持室温;建
国后,太阳能应用于种植业,以后逐步向工业、畜牧业、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延伸。
利用太阳能来提高室温、塑料大棚的温度进行育苗和种植蔬菜、在崂山县比较普
遍。1985年全市共有冬季育苗温室52亩,蔬菜塑料大棚3573亩,总产量约达1393万公
斤,平均亩产约3900公斤。
太阳能温室 1954年前一般采用土温室进行作物育苗。1954年后开始加玻璃封顶,
采用前墙和后墙有一定坡度、后墙和两侧为固定墙、用钢材或木材做骨架、顶部和前
墙镶玻璃的日光温室,亦称道士帽温室。随着科技的发展,材料的改进,70年代初用
玻璃覆盖逐渐被塑料薄膜所替代,后来发展为厚草帘覆盖代替固定墙,以水泥预制件
或花岗石条及直径8毫米的铁丝替代钢架或木料做骨架, 以聚乙烯薄膜替代玻璃,将
原有玻璃改为半拱式的长圆型日光温室,上面全部覆盖塑料薄膜,提高了保温效率。
这种日光温室,建造时省工、省料、简便易行,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增加了透光性能。
塑料大棚 1973年首先在崂山县城郊使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塑料大棚使用后,
扩大了作物的种植时间, 亩产蔬菜高达5000公斤,比原日照温室产量提高20%左右,
在城郊和乡村的蔬菜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改变了城乡冬季蔬菜供应结构。
地膜覆盖 青岛从1980年学习引入地膜覆盖,首先应用于花生生产,增产效果明
显。至1986年已广泛用于玉米、地瓜、棉花、果树、蔬菜生产中。
太阳灶 青岛市于1958年首次进行太阳灶的研制工作,获得成功,但由于条件有
限, 60年代未能推广。1975年9月,青岛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科技组参加了山东省革
委会科技办公室与有关部门在曲阜召开的全省太阳能利用经验交流会,会议要求各地
市大力推广技术上比较成熟,简单易行的箱式太阳灶,并责成有关地市研究部门和大
专院校承担研制聚光式太阳灶。会后,青岛市科技组组织试验推广箱式、荷花式和聚
光式3种太阳灶。 1982年,市二轻局家电研究所太阳能研究室研制成半径为85分米的
聚光式太阳灶, 这种灶,在气温25~28℃,风力2~3级,少云等气候条件下,上午9
~11时烧开4公斤水15~18分钟, 11~13时则需12分钟左右,这种太阳灶可在农村每
年5月初至10月初之间使用, 每日可满足4~5口人家的午晚餐炊事需要,但因阴雨天
不能用,不能自动跟踪,烹煮时间过长等原因,未能在青岛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太阳能热水器 青岛市从1975年下半年开始推广,至1986年已安装1560平方米。
除山东省青岛海运局机关和港湾学校等处集体使用外, 农户已安装约有500多户。太
阳能热水器现已用到为炊事服务、医疗卫生事业和机关、团体等单位提供热水及用于
干燥、蒸馏等。
太阳能暖圈 为了提高沼气在冬季的产气率,青岛市沼气办公室于1979年冬,在
崂山县东李村大队的3个沼气池上进行了“聚乙烯塑料薄膜覆盖猪圈、 沼气池和鸡舍
的越冬试验”起到了沼气池产气多、猪生长快、鸡下蛋多的综合效益。1984年对其进
行了技术鉴定,并在全市推广,反应良好。市农村能源办公室撰写论文引起了专家的
重视,在北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太阳能烘干仓 胶南县粮食局在1981年7月建成一座盖板式太阳能粮食烘干仓。
烘干仓由采光加温系统、 通风系统、烘干仓、热水器系统和洗澡间5个部分组成。有
效采光面积55.12平方米, 采光面与平面的夹角为36度;通风系统由风量为5000立方
米/小时的六号轴流式风机组成; 烘干仓由充气室和谷床组成,仓内面积为29.4平方
米; 热水器由6个5×1.9米Ⅲ形管组成;洗澡室面积为30平方米,8小时烘干量1.5万
公斤;降水率1%;热水供水量(50℃以上)约7吨/日,日供五六十人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