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维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6&rec=114&run=13

50年代初期,各国营站一般设有拖拉机维修保养车间。车间面积大多在150~200
平方米,维修人员10~15人,设备有虎钳、砂轮、简易车床、钻床、电气焊、烘炉及
拖拉机维修保养工具,只能承担本站拖拉机及配套农具的小修理、临时性修理和维护
保养等任务,需要大修理的机车送济南、莱阳等地修配厂修理。但由于设备不全,维
修力量薄弱,大都采取故障修理制。农机修配厂推行定期保养、定期修理制,制定月
份、季度、年度农机具技术保养计划和修理计划。同时,根据说明书中规定的耗油量
或工作小时,确定维修周期和维修内容。实行计划预防修理制。
70年代后,队营、社营拖拉机迅速发展。机具拥有量逐年增加,农机维修任务仅
靠国营站已满足不了需求。根据山东省农林局提出的各社营拖拉机站要以维修间为重
点高好“三库一间” 建设的要求, 开始建设社营机拖拉机站农机维修保养车间,到
1979年,全市大部分社营拖拉机站基本完成了“三库一间”建设,重点社营站配齐了
车床、刨床、钻床、空气锤、电气焊、油泵试验台六大件维修设备,保证了本站拖拉
机及配套农具的修理,还承担了队营农机的维修任务。从而,形成了县、公社、大队
三级农机修造网。
县农机修造厂 1969年8月, 召开全国第一次建设县农机修造厂工作会议,为认
真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关于“每个县都要有农机修理制造厂”的指示和1970年
国务院提出的“尽快做到大修不出县、 中修不出社、 小修不出队”的要求,1970~
1978年,青岛市各县普遍建成了农机修造厂。1973年后,县农机修造厂建立了农机修
理、旧件修复、配件生产三条线和农机配件服务部,并且积极帮助扶持社、队农机修
理网点,培训维修技术人员。
进入80年代,县农机修造厂逐步转为农机制造厂,农机维修任务由县拖拉机站、
乡镇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维修专业户承担。
公社农机修配厂 公社农机修配厂始建于60年代初期,多数是在公社铁木厂的基
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于社办集体企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设备条件较差。进入70年
代,一般配齐了机床、电气焊等设备,除生产季节性小农具外,主要承担本公社农机
具修理和小配件的生产,后来有的发展成为专业机器制造企业。
大队农机维修组(车间) 70年代,队营农业机械有了很大发展,首先在经济条件
比较好、农机化程度比较高的村建立农机维修组(车间),主要有台虎钳、手摇钻、电
气焊和维修工具等设备。农机维修组一般1~2人,有的是拖拉机驾驶员兼修理工。大
队农机维修组的修理方法一般是换件修理。
到70年代中期,全市县、乡、村三级农机修理网基本形成,达到了大修不出县、
中修不出社、小修不出队的要求。
农机维修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进入80年代,户营农机迅速发展,农机维修网点的
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和合作多种维修形式,农机维修工
作重点转向乡村农机维修点,县农机修理厂个数和修理量逐年下降,乡村农机修理点
和修理量逐年上升。在1986年的修理量中,按修理修旧产值计算,县农机修理厂只占
0.2%,乡村农机维修点占42%,农机修理户占57.8%;按修理大中拖拉机台数计算,县
农机修理厂只占0.8%,乡村农机维修点占41.2%,农机修理户占58%。小型拖拉机、内
燃机、其他农机具的修理则更多在基层维修点修理。农机修理基本上以换件修理为主。
到1986年底, 全市共有农机维修网点1028个,其中县农机修理厂1个,乡镇农机
修配网点34个,村农机修理点247个,农机修理专业户736个。全市农机修理队伍发展
到4979人, 其中修理技术人员378人,修理工人3183人。共有修理设备3648台,其中
县修理厂11台,乡、村修理网点1391台,农机修理户2246台。1986年,全市共修理各
种农机具15.92万台(件) 次,其中修理各种拖拉机31901台次,修理产值达2757.23万
元,盈利948.7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