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体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6&rec=112&run=13

农机管理机构 1958年初,成立中共青岛市委农具改革办公室,主要任务是抓农
业半机械化运动。1959年设立青岛市农业机械局,负责全市农业机械的制造及修理工
作的管理。1963年4月,农业机械局撤销,并入机械工业局。1979年1月,青岛市革命
委员会农业机械管理局成立, 负责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宏观管理。1983年7月,市农业
机械管理局撤销, 农机管理工作合并到青岛市农业局。1984年4月,成立青岛市农业
机械管理总站,增加了农机监理、维修行业管理和计划内农用柴油分配管理等项职能,
归属青岛市农业局领导。
50年代末,在农具改革运动中,有的县成立过农具改革办公室。60年代,国营拖
拉机站收放时,有的县设置过农业机械管理局农机管理科(组)、农机办公室、农机水
电管理服务站等。70年代中期,随着集体办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县级建立农业机械管
理局,业务范围包括农机使用、管理、修理、制造和培训等。到1981年,7个县 (区)
全部建立了农业机械管理局。 1984年,因机构改革,胶县改设农机管理公司,其他6
个县(区)改设农机管理总站。
1972年,根据中共山东省委颁发的《山东省农用拖拉机管理暂行规定》,开始建
立公社农机管理站。到1979年,全市建立公社农机管理站158个,占公社总数160个的
98.8%。80年代初,有的公社农机管理站与公社拖拉机站合并,组成农机管理服务站,
除管理本公社的农机之外,还开展农机作业、供应、培训和修理业务。1986年,全市
共有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10个,农机管理站152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 站在技术业
务和行政方面分别受县农机主管部门和乡镇双重领导。
农机管理服务组织 50~60年代,农机服务组织主要是国营拖拉机站和社营拖拉
机站,通过签订作业合同,为农业社代耕等作业服务。1953年,胶县建立农业机器拖
拉机站时,仅有农机生产人员14名,拖拉机驾驶员10名。到1969年,全市国营站4处,
社营站8个,从事农机生产人员达到1703名,拖拉机驾驶员799名。70年代,农业机械
由国营转为集体经营后,社、队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发展迅速。到1979年,全市建立公
社农机管理站158个,社营拖拉机站146个,分别占人民公社总数的98.8%和91.3%,队
营农业机械的数量占80%以上;从事农机生产总人数达到57100元,拖拉机驾驶员达到
31603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把健全农机化管理服务网络作为
重点工作来抓,取得了很大发展。1986年,全市共有乡(镇) 农机管理站152个,农机
管理服务站10个, 共425人,其中国家职工172人。村农机管理服务组织792个,2646
人,5600个村设立了农机管理员。农机专业服务组织达3341个,9782人,其中代耕组
织304个, 植保组织58个,运输组织355个,排灌组织190个,农副产品加工组织1893
个,饲料加工组织523个,其他18个;乡以下农机修理网点1027个,村农机队356个。
乡、 村农机人员达到132416人,其中拖拉机驾驶员44170人,汽车司机4717人,内燃
机手44084人, 农机技术员114人,其他农机人员39331人。一个多种形式、多层次的
农机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