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机具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6&rec=108&run=13

青岛市农具改革较早,30~40年代,青岛市郊就开始利用铁工厂的废旧物料改制
传统农具。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进一步发展生产,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
作的道路,十分重视推广和使用改良农具。
1958年, 青岛市开展了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运动。同年,青岛市根据中共中央3月
成都会议通过的《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 的指示精神, 成立了农具改革办公室,在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和“敢想、敢说、敢干”的口号鼓动下,提出了在短时间内
实现滚珠“轴承化”、运输“车轮化”、绳索“牵引化”,农具改革运动形成高潮。
1960年,青岛市贯彻“以修为主,修制结合;以改为主,改旧制新”相结合的方针,
放手发动群众自修自制。主要改良的农具有:地瓜扶垄器、谷物播种机、脱粒机、深
耕犁、 绳索牵引犁、地排车、七行条播机等。同年,中共山东省委要求全省赶制4万
部全国定型推广的太谷号马拉收割机,青岛市“会战”声势最大,组织近百家企业、
学校,万余人上阵,用两个月时间突击制造了2.07万台,但因性能太差,畜力不配套
等原因, 全部报废,直接经济损失达850多万元,当时被称为“太谷号事件”。1962
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市农具改革运动停止。但是,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建立了
一些农机修造厂,为农机事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