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农业机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6&rec=105&run=13

20世纪初,现代农业机械开始从国外传入。然而,青岛农村真正大规模地发展农
业机械化事业,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起点,主要经历了创办国营拖拉机站阶
段;社、队集体为主办农业机械化阶段;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发展农业机
械化阶段等3个阶段。
创办国营拖拉机站阶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60年代末。主要由国家投资,
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实行国有国营。建国初期,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在增
补旧式农具、 推广新式农具的同时,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1953年5月14日,作
为当时全国第一批试办的11个国营拖拉机站之一和山东省第一个国营站,山东胶南农
业机器拖拉机站正式建立。该站拥有职工27人,配有拖拉机5台,合7.8标准台3 (15
马力为1标准台),犁、耙、播种机等各种配套机具28台。建站之后主要进行农业机械
作业示范,并为农业社开展代耕代种服务。建站当年完成机械作业2969标准亩 (耕整
地作业量按土壤比阻0.5公斤/平方厘米铧式犁深20~22厘米耕熟地1亩为1标准亩,其
他作业按规定的换算系数折算,亦称“折熟亩”) 。1957年,青岛农村类似的国营拖
拉机站相继发展到3处, 共拥有拖拉机58台,职工265人,拖拉机总作业量达37.81万
标准亩。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的《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意见》精神,
青岛市曾一度将大部分国营拖拉机站下放到人民公社,改为社有社营。由于集体经济
薄弱,管理水平较差,1961年又恢复国营站。国有国营再次成为主要经营形式。之后,
农业机械拥有量和作业量逐年增加, 使青岛市的农业机械化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到
1969年, 已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54万千瓦,其中拖拉机保有量达到455台,机耕面
积和机播面积分别发展到147.37万亩和1.15万亩,并已开始了机械收割作业。
社队集体经营为主办农业机械化阶段 60年代后半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
村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经营的农业机械越来越多,一些有条件的生产大队办起了农业
机械作业队。自1968年开始至80年代初,各县国营拖拉机站又再次相继下放给农村人
民公社经营,各公社均成立了社营拖拉机站,农业机械主要由社营拖拉机站经营。农
机化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以社队集体经营为主的阶段。到1980年,青岛市社营拖拉机站
发展到146个,全市拥有农用总动力110.50万千瓦,其中拖拉机24278台。这一时期,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当作“伟大任务”和“根本出路”,
并提出“要在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奋斗目标,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
发展农机化事业,各县农机修造厂、农机化研究所、农业机械训练班、农机供应公司
相继建立,县社队三级修理网初步形成,基本做到“大修不出县,中修不出社,小修
不出队” 的要求,使农机化工作从科研、生产到管理、服务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
体系。这一时期,种植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集中发展最快的是耕作机械和排
灌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特别是粮油加工机械有较快的发展。
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发展农业机械化阶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有了购买和经营农业机械的自主权,导致了农机经营形式的重大变革,80年代初,
逐步形成的个体、联户、集体和国营各种不同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并存的局面。到1986
年,青岛市农户拥有拖拉机32542台,占全市拥有量的81.3%,农户拥有农业机械总值
39473万元,占全市农业机械总值的64.3%,农民个体经营农业机械占主导地位。由于
农民个体购买农业机械大大增加,给农机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青岛市农业机
械拥有量大幅度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至1986年底,农机总动力为191.90
万千瓦,于1983年相比,增长35.27%;农用拖拉机达到40012台,是1983年的1.48倍,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3811台,小型拖拉机26201台、农业汽车达到3192辆,是1983年的
2.28倍;农用拖拉机机引田间作业机械达到43041台(件) ,是1983年的1.17倍;排灌
动力机械、柴油机、电动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增加的幅度也很大。1986青岛市农业
机械资产总值达6.14亿元。 1986年, 全市机耕717.13万亩、机播239.66万亩、机收
104.28万亩, 分别比1983年增加149.29万亩、 11.84万亩和36.18万亩; 机械植保
130.64万亩, 比1983年增加97.72万亩。但是,户营农机的发展也出现了机具盲目发
展,重复购置、无机户用机难、有机户作业难、维修难等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80年
代中期,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双层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了基层农机服务
组织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建立起了农机供应、培训、维修、
推广、油料、监理6条服务线。1986年,全市159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机管理(服务)站,
792个村建立了农机管理服务组织, 5600个村设有农技管理员,有的地方成立了农机
协会等农机经营服务组织。这些农机管理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农田作业、农机维修、
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时期,各级农
机管理部门,在农机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方针和经营、管理、服务体制等方面不
断进行调整和改革,既调动了集体办机械化的积极性,又调动了农民个体办机械化的
积极性,初步找到了一条适合青岛实际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新路子,取得了不少新的
成就。农机化服务领域,已由过去只侧重于种植业(主要是粮食生产)扩展到农、林、
牧、渔,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农村运输等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服务范围明显扩大。
特别是水产养殖、饲料加工、农业产品加工和农村运输机械化发展更为迅速,成为农
机经营效益较高的作业项目,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
农副产品商品率的提高,青岛市农业机械化事业正在持续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