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本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5&rec=7&run=13

建国前,青岛地区中成药制作大多是药店前店后场作坊式生产,制药工人通常只
有几人,多者十几人,生产规模小,制药房屋只有几十平方米,多者不超过百平方米。
生产工具简陋,洗药用水缸;切药用板刀;煅炙炒药用铁锅土灶;粉碎药末用石碾铁
槽;制作水丸用药匾滚;蜜丸用模子割成小块,一个一个地吊丸;浓缩用大锅煎熬;
成品干燥用日晒火烤。制作技艺因袭相传,产品质量无统一标准。
建国后,随着医疗对中成药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家对中成药生产,从企业结构、
组织管理、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1956年,青岛市将中成药生产
从药店分离出来,采取联合集中的形式,组成较大规模的国药加工厂。
60年代,青岛中成药工业,学习外地经验,自制木质割丸板、电动蜜丸机,购置
了单冲双冲压片机、粉碎机、混合机和颗粒机等专用设备,改手工操作为半机械化生
产。此时期,青岛的中成药生产虽有发展,但基本建设规模小,厂房狭小简陋;整个
生产工序、机械设备还不配套;劳动保护设施也未解决。
进入70年代,青岛中成药工业投资100余万元,在延安三路101号建成青岛中药厂
新厂房3505平方米,安装了2吨锅炉2台,新增添了提取罐、真空泵、制冷机、离心机、
搅拌机、糖衣机、合坨机、19冲和33冲压片机等制药设备,进一步提高了中成药生产
水平。
80年代,青岛中药厂被列为国家重点更新改造企业后,各项基本建设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新厂房、水、电、气等日臻完善,陆续购置了各种生产设备,增设了劳动保
护设施,建立健全了各生产管理职能科室和各项规章制度,彻底改变了过去厂房小、
设备简单、生产工艺落后的局面,提高了中成药生产能力。先后采用密闭粉碎机碎料,
避免了粉尘飞扬,摆脱了以石碾、铁槽、筛网等落后的操作方式;采用离心薄膜蒸发
浓缩密闭设备,改变了过去用锅蒸熬、费时费工、质量不稳定和煎熬药汁气雾弥漫生
产车间的情况;采用沸腾干燥、真空干燥和热风干燥等设备,改变了过去日晒火烤、
不卫生、不安全、生产效率低的落后生产方式;采用搅拌机、合坨机、蜜丸机制作药
丸,生产效率提高数十倍;采用空气净化技术,建立净化车间,使产品卫生质量大为
提高,药品染菌率明显降低。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中成药从药材炮制、粉碎、煎煮、
提取、干燥、浓缩、混合到制成品,每道工序均实现了机械化生产。1985年,山东青
岛中药厂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56个重点中成药生产厂之一。1986年,被中国药
材公司列为中成药生产更新改造企业,批准投资890万元,按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
要求,在该厂建设新的生产车间,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
青岛中成药工业基本建设, 由1956年职工17人,厂房177平方米,至1987年已发
展到职工335人, 企业占地面积达18449平方米,建筑面积10300平方米,拥有各类先
进的制药设备百余台,装机容量596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