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加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5&rec=5&run=13

建国前,青岛地区中药行业各药店都有各自的传统药材加工工艺,其方法不尽相
同,标准也不一致。
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药材加工工艺,系统整理总结各地药材加工经验,采用现
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药材加工工艺进行继承和改进,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标准,将药材加工
纳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采集加工 建国前,青岛地区药材采集加工,主要由药农在产地按传统方法加工,
主要是:(一)整修,包括去芦头、去残茎、去须毛、去杂质、去泥土;(二)去皮;
(三)去壳;(四)去木心;以及蒸、烫、熏、硫、发汗、柔握、晒干、阴干、烘干、
加固包装等。药店部分加工。鲜药材靠日光晒干或阴干,遇到连阴天用火炕烘。带壳
的药材用脚踏、手搓和石碾等方法脱壳。药材打包用人工。
建国后,随着地产药材的不断发展,药材采集加工量越来越多。为解决药材加工
的矛盾,青岛地区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加工条件的种药村、种药队和
种药户,由县药材公司传授技术,指导其在产地加工,对不具备加工条件的,由县药
材公司收购鲜药材集中加工。鲜药材仍充分利用日光晒干,遇到阴雨天进烘房烘干。
带壳药材用电动碾米机或脱粒机脱壳。药材打包改用打包机。用打包机打包,既牢固
又提高效率。
切片 建国前,青岛地区饮片切制多为手工制作。平度县春和堂为提高饮片质量,
高薪聘请河北省安国制药高手李维中到平度为其制药。他以色、味、净、光谓之四要
诀,切制的饮片,行家叹为观止。胶州德全堂、鉴古堂、大生堂等药店、饮片加工专
业人员均在10人以上。他们原使用当地传统的白子刀切药,每人每日切药10公斤左右。
30年代引进安国制药技术,改用安国产的刀切药,每人每日切药可达25公斤。炮制的
饮片在北方享有盛誉。 即墨县祥泰药庄有专职切药技工7人。青岛宏仁堂、万年春、
胶东药房、长春堂、生生堂、保和堂、遵古药房等药店切制的饮片均颇有名气。
建国初,青岛地区药店都是前店配方,后场饮片加工,仍为手工操作。1955年,
山东省土产公司青岛支公司集中私营药店老药工20余人和部分生产工具,在湖北路设
药材加工组。1956年,该组迁至上海路,改名为饮片加工厂。职工增至40人,增添了
个子、 把子切药机各1台,首次用机械切药,加工品种近百种,年切药5~6万公斤。
1960年,饮片加工厂迁至青岛药材站城阳仓库院内,实行就地取材就地加工。之后,
陆续新建生产厂房,增添晒药台、切药机和烘干设备,人员增至60余人。1983年,饮
片生产达到183种, 70万公斤。1984年12月,山东省医药管理局根据国家医药管理局
对全国重点饮片厂进行技术改造和发展饮片生产、提高饮片质量的规划部署,将青岛
中药饮片厂(前为饮片加工厂)列为重点技术改造企业,在崂山县李村镇枣园路征地
21亩建设新厂。 项目投资198.8万元。1985年9月开工,1987年10月竣工。建成切片
车间1980平方米,提炼车间1460平方米以及其他项目,总建筑面积为5339.5平方米。
新厂建成后,更新增添了大量专用设备,使青岛中药饮片厂走上了科学化、机械化生
产的道路。1987年,饮片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公斤。
炮制 建国前,中医处方炮制品种繁多,各药店都设有专职药材加工技术人员,
从事药材炮制。
建国后,药材炮制工艺得到继承和发展。1955年后,中国药材公司先后多次召开
了全国药材系统中药材炮制经验交流会。青岛药材站为提高职工的业务能力,聘请该
站药材知识丰富的老药工赵永昆等以师带徒,跟班学习,言传身教,并举办短期培训
班以及中药加工技术比武等活动,提高了职工药材加工技术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为改变药材炮制分散落后的状况,青岛药材站和各县药材公司相继以商办药材
加工厂的形式,逐步开展了大宗药材炮制加工业务,零售店只搞零星品种炮制。1963
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与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所合作,在整理全国28个大中城市
药材炮制经验的基础上,汇编出版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1975年,山东省卫生厅
颁发了《山东省中药炮炙规范》。青岛饮片在继承传统药材炮制工艺的基础上,进行
了一些改进,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杜仲含胶质,妨碍有效物质溶解,传统炮制方法用
清炒或盐炙炒,以断丝为合格,损耗率有的高达40%。改用砂炒或盐浸砂炒新工艺,
损耗率降到15%左右。
1980年,青岛饮片加工厂药材炮制加工品种达到73种,产量48万公斤,基本上能
满足青岛药材经济供应区9个县(崂山、 即墨、胶县、胶南、平度、莱西、莱阳、海
阳、日照)的需要。各县药材公司药材炮制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