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采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5&rec=45&run=13

建国前,青岛私营药房的商品采购主要来自外埠。上海是中国医疗器械、化学试
剂、玻璃仪器商品最大的进口集散地,同时,上海国产医疗器械工业亦发展较早。由
于海上运输方便,运费较铁路、陆路低廉,因此,青岛的汉美、汉成、华壹氏等药房,
都在上海设采购组或派常驻人员,从事商品采购。青岛80%以上的货源来自上海,其
次是由外商进口或从天津、广州等地采购。
建国后,青岛医药商业设二、三级批发、零售店经营制。医疗器械及化学试剂、
玻璃仪器二级批发进货渠道有三:一是国内购进,其中主要是当地产品收购;二是自
中国医药公司系统内部调入;三是接受进口。三级批发自二级站进货。零售店自三级
批发站进货。1979年实行开放政策后,国家统购包销、划区供应等政策及购销形式发
生了变革,工厂可以自销,形成了多渠道进入市场,而原有经营机构继续存在,仍发
挥主渠道作用。
国内购进建国前,青岛医药商业经营的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玻璃仪器商品,主
要从外埠购进。
建国后,1952年青岛医药支公司成立后,即着手组织当地产品生产收购,始为来
料加工订货。1956年,实行统购包销。二类商品(又称计划商品)和专业会议平衡商
品(又称三类主管商品)实行国内统一计划,严格按商品分级管理规定的分配商品组
织进货。青岛地产二类商品有血压计、止血钳、敷料镊子、避孕套、氧化锌橡皮膏。
专业会议平衡商品有医用手套、输血乳胶管。为扶持医药工业的发展,工商利润分配
实行工业高于商业的原则。对工业成本高于商业牌价而又需要发展生产的产品,采取
商业补贴或在一定时期亏本收购(1965年避孕套每万只收购价100元, 商业调出价为
85元,还承担送货运杂费)。制度规定,地产品由所在地管辖的二级站统一收购,地
区之间不得跨区收购,工业不得自销。同时规定省内生产的产品,商业不得擅自到省
外采购或调人。青岛地产品在工商双方紧密配合共同协作下,产品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953~1983年, 地产品收购达到23540万元,占国内购进的94.73%。其中医疗器械
占95.37%;化学试剂占93.33%。1984年打破了按区划收购地产品的格局。1984~
1987年, 青岛医疗器械采购供应站省内跨区收购地产品总值达964万元。其中:山东
新华医疗器械厂351万元、 山东医疗器械厂59万元、济南医疗器械厂18万元、济南卫
生材料厂66万元、济南光学仪器厂6万元、济南医用硅胶厂2万元、威海医疗器械厂95
万元、潍坊医疗器械厂171万元、烟台医疗器械厂5万元、济宁医疗器械厂17万元、黄
县医用橡胶制品厂111万元、 其他63万元。1984~1987年,青岛地产品收购占国内购
进下降到73.41%。其中,医疗器械为73.78%,化学试剂为73.91%。
系统内调入1950年4月中国医药公司成立后, 先后建立了天津、上海、广州、沈
阳、北京等中央一级医药采购供应站;省(自治区)医药公司及地(市)二级医药批
发站和县公司,形成了国内医药经营系统。各地二级医药批发站对当地的医药工业产
品实行了统购包销,系统内调人,成为青岛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玻璃仪器
商品的重要进货渠道。1953~1987年,青岛医疗器械采购供应站系统内调人占总购进
的34%。 其中,医疗器械类占25.2%;化学试剂类占71.8%;玻璃仪器类占85.9
%。
省内调入建国初期,山东省医疗器械工业(不含青岛市)只有国营山东新华医疗
器械厂1个专业厂, 还有少数几个兼产小厂,产品较少。1953~1965年,青岛医药二
级站省内调人累计为360万元, 年平均为27.7万元,占省内外系统调人总值的13.1
%。1965年后,潍坊医疗器械厂、山东医疗器械厂、济南医用光学仪器厂、济南医用
硅胶制品厂等相继建成投产,品种逐渐增多。1966~1983年,青岛医药二级站省内调
人累计达1337万元,年平均增到74.3万元,占省内外系统调人总值的24.5%。1984
年,医疗器械实行跨区收购,省内调人大幅度下降。1984~1987年,青岛医药二级站
省内调人累计仅为157万元,年平均只有39.25万元,占省内外系统调人总值的7%。
1980~1987年,医疗器械类省内调人总值为626万元,分地区调人为:济南189万元,
占30.19%; 淄博225万元,占35.94%;烟台91万元,占14.54%;潍坊86万元,
占13.74%;其他地区35万元,占5.59%。
山东省化学试剂工业起步较晚,且是兼产厂,生产品种较少。1953~1987年,青
岛医药二级站省内调人累计为358万元,占省内外系统内调人总值的7.3%。
1953~1987年,山东省玻璃仪器工业只有几家兼产小厂。青岛医药二级站省内调
人累计只有44万元,占省内外系统内调人总值的2.5%。山东省医药公司为保护支持
地方医疗器械生产,对二级站制定了若干规定和措施;(一)凡山东省有生产并能满
足供应的产品,一律不准从省外进货;(二)对地产暂时积压的商品,实行硬性分配,
促使各地积极推销;(三)余量商品首先在省内交流。1984年始,山东省医药公司不
再直接管理商品平衡,由各医药二级站自行衔接交流。
省外调入1954年9月以前, 全国实行以中央一级站为主,按华东、华北、中南、
东北、西南等大区分别对二级站进行商品供应。青岛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玻璃仪器
由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供应。 1954年9月以后,实行全国医药商品计划供应会议
制度。1979年后,实行全国医药商品交流会制度,由中国医药公司负责组织,各一级
站二级站均参加,自行衔接交流。
1953~1987年,省外调人累计占省内外调人总值的比例是:医疗器械为82.3%、
化学试剂为92.7%、玻璃仪器为97.5%。省外调人主要来自上海。50~70年代,由
上海调人的医疗器械占省外调人总值的70%~80%;化学试剂、玻璃仪器占80%以上。
医疗器械从天津调人,主要是进口产品和骨科器械。从江苏调人的主要是苏州产眼科
手术器械。另外,从其他各地调人的主要是弥补上海供应不足的商品。化学试剂,上
海供应不足的,主要从北京、天津、沈阳、西安、重庆、广州、武汉、哈尔滨调人。
玻璃仪器上海供应不足的,主要从北京、天津、沈阳、长沙、广州、太原、重庆、武
汉调人。进入80年代,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从系统内调人逐渐减少,从工业购进逐渐
增多。同时,青岛医药二级站为了推销当地产品,与国内各地二级站开展了地产品相
互交换,使中央一级站调人减少,二级站调人增加。1980~1987年,自上海医药采购
供应站调人医疗器械为754万元,加上从上海医疗器械工业公司经理部调人的590万元,
合计从上海调人为1344万元,占省外医疗器械调人总值的38.7%。
进口建国前,随着西式医院、药房及洋行的建立,青岛地区外国产医疗器械、化
学试剂、玻璃仪器输入逐渐增多。建国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
青岛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基本停顿。之后,随着国产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玻璃仪器
生产逐步增加,多数产品可以自给。对少数技术高、国内不能生产的品种,由国家指
定中央一级站进口。1979年后,医疗器械进口增多,改善了青岛医疗单位医疗器械落
后的状况。
青岛口岸进口1897~1914年,德国侵占青岛时期,青岛口岸医疗器械进口基本被
德国所垄断。此期间,青岛所需医疗器械多数由医院直接进口,德商凌基药房、共和
药房有部分进口, 德华银行是德国在青岛医疗器械及其他商品输入输出的垄断者。
1914~1922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日本取代了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进口
日货陡增,青岛医疗器械进口被日本所主宰。1922~1929年,北洋政府统治青岛时期,
外商洋行蜂涌而来。其中,经营医疗器械、化学试剂最大的批发商是吴凇路52号德商
礼和洋行青岛支行,该行代理德国蔡斯光学仪器厂和德国伊默克化学公司的产品,如
显微镜、分析天秤、血球计算器、盖物玻片、载物玻片、计算尺、酸度计、化学试剂
等。
1929~1937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口遽增。日本在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控制了青
岛的贸易市场。此期间,山东、华北一带所需医疗器械主要靠青岛供应。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利用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将大量剩余物资倾销中国市场。
在此期间,驻青岛的外商洋行贸易也很活跃。1946年,德商礼和洋行青岛支行一次从
德国运来一船西药和医疗器械,价值3万余银元,有蛇牌外科手术器械、蔡斯显微镜、
西门子X线机、阿克法X光胶片以及消毒设备、电冰箱等。
建国后,国家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国产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玻璃
仪器逐步增加,多数品种可以自给。玻璃仪器全部自给,不再进口。对少数技术性高、
国内不能生产的品种,国家指定天津医药采购供应站统一办理医疗器械进口,指定上
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统一办理化学试剂进口。这两个中央站进口所需外汇由国家计
划委员会安排,进口商品对国内医药公司系统进行调拨供应。山东省青岛地方外汇进
口,由医院提出申请,逐级上报审批。由山东省、青岛市计划委员会拨给外汇,委托
山东省化工进出口公司统一组织进口。
1979年,国家实行开放政策,对外汇控制有所松动,并实行议价外汇。凡能筹措
到外汇的单位,均可委托外贸单位办理医疗器械进口。同时,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厂
商纷至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青岛等地进行医疗器械展销。1984年,在青岛医疗
器械多国博展会上,仅青岛市卫生局系统就订货915967美元。订购品种有:全自动血
气分析仪、免疫化学系统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医学摄像系统、B型超声诊断仪、X线
机摇篮床等27个品种、41台(套)设备,以及化验专用试剂等。
商业接受进口建国初期,国产医疗器械较少,许多品种仍需进口。1950年,为反
对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中国工业器材公司从香港等地采购了一大批医疗器
械。中国工业器材公司青岛分公司是接受进口这批医疗器械的单位之一。1952年,中
国医药公司青岛支公司成立后,承担山东省医疗器械接受进口任务。1949~1956年接
受进口较多,主要有高倍显微镜、血库冰箱、电冰箱、氧气瓶等品种。1956年后,国
产医疗器械逐渐增多,同时,由于外汇紧缺,接受进口大幅度下降。1957~1959年,
仅进口了4万元的齿科材料等。1960年接受进口10万元,有运动心电图机、膀胱镜各1
台、生产避孕套用的乳胶20筒。1961~1967年接受进口仍是齿科材料。1968~1976年,
未办理进口。1978年,为解决青岛市医疗单位年久失修的进口高倍显微镜,青岛市计
划委员会批给外汇,进口了一批油镜头、目镜和接目测微计。1979~1981年,接受进
口还是齿科材料,供应各医院和牙科诊所。1982~1984年,山东省青岛医疗器械分公
司筹措了一笔调节外汇,进口了一批日本心电图机、高倍显微镜、纤维胃窥镜、牙科
综合治疗台等。使青岛市医疗单位器械设备得到了更新。1986年,经贸部批给青岛外
经委100万美元外汇,用于向日本进口医疗器械,进一步改善青岛医疗设备落后状况。
由于青岛市医疗单位一时筹措不齐购买经费,青岛市卫生局决定该系统使用40万美元,
委托商业接受进口60万美元,陆续进口,供应医疗需要,以缓解医疗单位经费不足的
困难。 商业接受进口60万美元,共折合人民币259万元,于1986~1987年全部到货。
品种有:各种B型超声诊断仪13台,计人民币133万元;血库冰箱10台,计人民币13万
元;各种高倍显微镜459台,计人民币1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