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库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5&rec=33&run=13

建国前的青岛西药房,多数是小本经营,以零售为主,商品的库存量很少。只有
数家较大的批发商,商品库存较多,仓容面积较大。但仍不如外国洋行药房库存量大。
建国后,国营医药商业肩负稳定市场、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做好供应的任务。
特别要保证疫情、灾情和防治地方多发病、常见病的医疗药品供应。库存商品必须不
断地充实和完备,以应急用。
1952年, 青岛医药支公司建立。年末库存为122亿元(旧人民币)。1953年末,
库存增长为318亿元(旧人民币),比1952年增长1.6倍,年周转次数也由1952年的5
.8次降低为1.8次。经过1954年的调整,库存降为221亿元(旧人民币),年周转次
数为3.6次。 1958年,由于计划失控,库存猛增至1349万元,比1957年的285万元增
长3.7倍。1959年又比1958年增长37%。至1960年库存增长为2444万元,比1959年又
增长32%。由于仓容量小,商品多,致使大批商品露天存放,造成风化、潮解、霉烂、
变质。1963年末,有问题的商品额达380余万元。其中,药品为250余万元。经过报废、
削价、改变用途和收回残值,对这些有问题的商品进行了处理。至1964年,库存降为
550万元。 1966年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再度失控。1972年库存达
到2564万元,1978年增至2841万元,商品周转次数由1966年的5.5次,降为2.2次。
1979年,根据国家医药管理局下达的《关于开展清仓核资扭亏增盈工作的通知》,青
岛医药站对库存所有商品进行排队, 通过清产核资,发现有261种商品霉变、沉淀、
变质,报废损失达142.4万元。1980年,山东省医药管理局授权青岛医药分公司接管
潍坊药材站的西药部分,成立潍坊医药经营部。潍坊药材站移交西药库存1373万元。
其中, 有近800万元积压和滞销品种。青岛医药公司采取了应急措施。调出部分积压
商品,增加周转资金,大力协助其推销。同时,积极协助其筹措资金,建成办公、经
营、 仓储、宿舍为一体的大楼。至1983年末,其库存压缩到800万元;商品流转次数
由1980年的1.12次提高到3.4次;利润由1980年的亏损到盈利139万元;固定资产由
1980年3.1万元增加到104万元。青岛医药分公司在这4年中,因忙于潍坊医药经营部
改善经营管理和基本建设, 自身的库存商品居高不下,1983年反比1980年增长400万
元。
青岛医药二级站的仓库长期不足,不仅仓容量小,而且仓库零星、分散,许多商
品不得不经常存放于露天。1960年,在千里之外的枣庄市薛城租赁房屋,设立了山东
省医药公司仓库。1964~1967年,在青岛沙岭庄建成2000平方米保温库,初步解决了
易冻药品的储存。1967年和1970年,2次在高密县东岭占地19998平方米,建成4900平
方米仓库, 商品储存难得以缓解。1985年,青岛医药公司筹资154万元,在大成路征
地3004.8平方米, 建成5668.4平方米5层楼房的仓库,从而解决了长期困扰商品储
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