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产量 产值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5&rec=25&run=13

1954~1959年, 青岛化学制药工业企业只有青岛制药厂1家。产品以酊水糖浆剂
为主, 片剂产量较少。工业总产值徘徊在100万元左右。1957年末,青岛制药厂合成
糖浆成功;1958年产10吨,迈出生产原料药的第一步。1958年,片剂产量达4300万片,
比1957年产2500万片增长72%; 工业总产值达到262万元,比1957年增长近1.5倍。
1959年, 片剂生产突破1亿片,完成1.15亿片;糖精完成14.5吨;酊水糖浆剂也创
新水平, 达到564吨。工业总产值完成523万元,比1958年增长近1倍。全员劳动生产
率11000元/人年。
1960年后,青岛医药公司系统先后成立了青岛黄海制药厂、青岛第三制药厂、青
岛第四制药厂、青岛第二制药厂,建成了葡萄糖、氯胺T、氨苯磺胺原料药生产车间,
安装了设备,并投人生产,增加了注射剂和输液生产,酊水糖浆剂每年以20%的速度
增长。 1969年, 原料药生产达到2117吨,生产片剂近3亿片、注射剂444万支、输液
255万瓶、散剂228吨,酊水糖浆超过2136吨。工业总产值达到2563万元,比1959年增
长3.9倍。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7000元/人年。
70年代,为使青岛化学制药工业提高产品数量、质量,对各厂的产品进行了一次
较大的调整。确定青岛制药厂在生产青霉素粉针、输液的基础上,扩大原料药生产;
青岛第二制药厂以生产无机盐原料药为主,发展合成原料,增加片剂生产;青岛第三
制药厂主要生产注射剂,兼产眼药水;青岛第四制药厂以生产外用搽剂和眼药膏、软
膏为主,仍保留药棉生产;青岛黄海制药厂扩大片剂,增加针剂,逐步发展原料药,
维持酊水糖浆生产,保证小成药市场供应。调整后,青岛第二制药厂于1970年试产扑
热息痛成功。当年生产3.6吨,翌年完成71吨。1974年,胶县化工厂停产中间体对硝
基酚,而致扑热息痛于当年被迫停产。1976年,青岛黄海制药厂投产甲紫。该厂是全
国4家定点单位之一。 后因全国定点计划失控,甲紫供大于求。1979年,该厂甲紫停
产下马。70年代末,片丸剂增长幅度较大,是1969年的1.3倍;酊水糖浆由于包装材
料严重不足,产量比1969年下降64%;原料药比1969年下降20%。青岛医药公司系统
化学制药工业总产值完成2378万元,比1969年下降7.2%;全员劳动生产率降为9000
元/人年。
80年代,青岛医药公司系统化学制药工业实施“六统一”管理体制,加强了生产
计划调度管理。首先,将青岛食品厂生产的驱蛔糖,转由青岛第四制药厂生产。青岛
制药厂改造了输液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扩展了粉针生产,侧重发展原料药生产,
先后投产了新诺明、 磺胺、 磺胺结晶,研制成功甲硝唑注射液、烟酸甘露醇脂等。
1980年, 青岛第二制药厂正式投产庆大霉素,当年生产2.39吨;生产红霉素乳糖盐
针64万支, 1987年达到703万支。青岛第三制药厂1987年生产的注射剂粉针、水针,
分别比1979年增长3倍和1.3倍。 青岛第四制药厂1986年研制的硬脂酸丙二醇酯,一
次试产成功,当年生产22.24公斤,并投产了去炎松尿素膏、咪糖唑软膏、风油精等。
青岛黄海制药厂1987年片剂完成923.10万片,比1979年增长近1倍。1987年,青岛医
药公司系统化学制药工业总产值完成8393万元,比1979年增长2.5倍,全员劳动生产
率29000元/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