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药材种植试验 中成药研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5&rec=19&run=13

为了保护和培育药材资源,发展青岛地区药材生产,青岛市在1972年、1984年两
次大规模药源普查的同时,还开展了中药材易地引进和野生变家种家养的科学试验,
研制疗效高的中成药新品种。
药材种植科学试验始于1957年。青岛药材站在崂山县北宅乡凉泉村及毕家村西山
岗占用土地30亩,建立了药材栽培试验基地,设专职人员5人,种植了故纸、薄荷等6
个品种。是年,因建崂山水库,药材试验场迁至崂山县李村镇双山村,占用土地10亩,
人员增至7人。 至1959年,先后种植了生地、款冬花等16个品种。1960年,双山村收
回土地,药材试验场迁至青岛药材站城阳仓库院内,占用土地10亩,种植了川楝子等
20个品种。后因扩建仓库,将大部分品种移交胶县马店公社周家河套村种植,由胶县
药材公司管理。 1961年,青岛药材站与崂山县北九水林场合建药材试验场,占地5市
亩, 配备专业人员2人,栽培获苓等10余个品种。1969年,青岛药材站将药材试验场
迁至崂山明霞洞。 至1985年,先后投资5万元,开辟了药材种植试验地43块,总面积
35亩, 并修缮了明霞洞原有15间庙宇作办公场所,专业人员达到7人。至1987年,药
材试验场的实验条件基本完善,先后引种试种药材60余种。
青岛药材站和即墨县药材公司在即墨县鳌山公社鳌角石村的药材试验点建于70年
代。该试验点位于即墨县东部沿海,气候温暖湿润,土壤疏松肥沃,水利条件优越,
适合多种植物生长。70年代以来,进行了番红花、西洋参、辛夷、山茱萸、延胡索等
品种的栽培种植科学试验。
建国后,青岛中成药工业,根据国家对中药继承和发展的方针,利用现代科学技
术,对传统中成药剂型、方剂、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质量等,进行了系统的科研改
进。
1956年,公私合营建立中成药专业厂,即后来的青岛中药厂,开展了群众性技术
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60年代,开始采用自制的木制割丸板、电动密丸机,购置了切
片机、单冲双冲压片机、粉碎机、混合机、颗粒机等少数机械,部分产品由机械化代
替了手工操作。1973年,贯彻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划委员会、商业部《关于改进中成药
质量的报告》后,青岛中成药工业,加速了设备的更新换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成药技术改造加快了步伐。1987年,青岛中成药工业厂房、水、电、气等公用设施
日臻完善,药材炮制、粉碎、煎煮、提取、干燥、浓缩、混合、制成品、包装等各项
工序机械设备均已配套,跨入了现代化制药工业之列。
70~80年代,青岛中成药工业逐步采用显微镜、精密分析天平、电光分析天平、
水份测定仪、崩解仪、紫外分析仪、显微扫描仪、测糖仪、酸度计、分光光度计、直
流辐射流量计、粉末探测器和多种含量成分菌检测装置系统(27种)等现代科学化检
验仪器,提高了中成药质量的科学性、可靠性。
青岛中成药研制,在继承传统方剂的基础上,自60年代以来,青岛中药厂借鉴化
学药品片剂剂型应用在中成药生产上,相继增加了酊剂、水剂、糖浆、冲剂、软膏等
新剂型。先后与青岛市中草药研究小组、青岛市立医院、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
第五人民医院等单位和专家配合,对临床疗效高的处方,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制
了利胆片、环心丹等10余个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