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库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5&rec=17&run=13

建国后,青岛的国营药材商业按年度、季度编制商品流转计划和业务经营计划,
报主管部门审批后组织执行。库存编制要求做到不积压,不脱销,有一定的合理储备。
1955~1957年,青岛国营药材商业建立初期,商品库存处于充实阶段。1955年末,
青岛药材站库存仅有71.2万元。1957年增到176万元。1958~1960年,片面追求高计
划大指标, 进货失去计划控制。 1960年, 青岛药材站库存猛增到1087.7万元,比
1955年增长了14倍,出现了存大销少、质次价高、残损变质等问题。1961~1965年进
行“三清”(清理资金、清理库存、清理在途商品)处理。青岛地区药材商业“三清”
商品,共损失金额达300余万元。其中,青岛药材站200余万元,即墨县药材公司38.
9万元,胶南县药材公司23万元,胶县药材公司24.9万元,平度县药材公司24万元,
莱西县药材公司8.4万元。主要品种有阳起石25.5万公斤、玄精石2万公斤、白石英
17500公斤、紫石英22500公斤以及滑石、云母石、朴硝、鬼箭羽、海螺皮、鸡血藤、
降香、王老吉茶等。1965年,“三清”工作基本结束,商品库存得到了调整。青岛药
材站库存降到394.1万元,比1960年下降61.8%。库存结构趋于合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药政管理瘫痪,企业规章制度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药材
生产经营。1968年6月末,青岛药材站库存统计,脱销和供应不足的中药材106种,占
经营品种的14.95%。1970年,脱销和供应不足的中药材增到130种、中成药391种。
同时,商品积压也很突出。主要品种有桂枝、黄芩、木通、大将军、大青根、南星、
白芥子、藜芦、大麻种、芜条根等。
1978年,开展了“清仓利库”,恢复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计划管理,库存混
乱状况有所改变。 至1979年6月末,青岛药材站库存结构仍不够合理。川芎、泽泻、
党参、 蝉蜕、丹皮、获等等17个品种库存金额达357万元,占中药材总库存的38.46
%。 48种中成药库存金额为216万元,占中成药总库存的66%。其中,炎得平片库存
金额16.6万元。1980年,青岛药材站库存逾量商品300多万元,占库存总值的23%。
1982年, “清仓利库”工作结束,青岛药材商业共损失金额为96.6万余元。其
中,青岛药材站67.4万元、即墨县药材公司13.8万元、崂山县药材公司4.7万元、
胶南县药材公司0.9万元、 平度县药材公司6.6万元(包括127种淘汰商品)、莱西
县药材公司3.2万元。1982年,为解决中药材库存周转慢和利润低的问题,国家决定
对中药材经营实行4.8%低息贷款(中成药不享受低息待遇)。1983~1984年,实行
开放搞活政策,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青岛药材站库存连续大幅度增长。1983
年为1680.9万元, 1984年又增到1806.4万元,1985年为2032.1万元。1986年,青
岛药材站库存继续上升,增至2304.5万元,比1955年建站初期增长了32倍。1987年,
青岛市商业中药库存总值为3069万元。 其中,中药材为1537.8万元,中成药为1531
.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