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推广应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4&rec=82&run=13

海盐生产工艺、机械试验项目的推广应用 1966年,第一轻工业部以(66)一轻科
字235号文件确定, 海盐生产工艺、机械试验研究项目,由青岛市盐务局和天津制盐
工业研究所共同负责,在青岛东风盐场和青岛盐业机械厂进行试验研究。青岛市盐务
局在天津市盐业科学研究所帮助下,实行科研、生产、使用和领导、工人、专业技术
人员两个三结合, 以青岛东风盐场“烂泥滩” 为试验场地,进行老滩技术改造和新
(新卤)、深(深卤)、长(长期结晶)的新工艺试验及海盐生产机械化研制实验。1966~
1969年完成了老滩技术改造。1967~1969年,成功试制了收盐机、运盐车、堆坨机、
压池机、踩池机等一系列成套专用机械设备。盐机试验成功之后,让机器开进盐池,
在中国海盐史上是空前的。之后,又通过对原状土壤结晶池板适应机械下池收盐的试
验解决了加固池板的问题,达到了机械下池收盐的要求。同时了以新为主,深、长适
当的新工艺试验,其结果表明,晒盐原料以新卤为主,结合适当的深卤结晶和长期晒
制,则原盐产量高、质量好。在此基础上,结合生产在青岛东风盐场继续进行了扩大
试验, 1972年10月经轻工业部鉴定: 在原盐产量质量上, 新工艺使原盐单产提高
11.98%,氯化钠含量平均增加0.39%,原盐优级品率90%以上,余为一级品。在工作效
率上, 原盐收、运、堆工序,单机组每日混合工效为400吨,人均日工效为40吨,比
旧滩手工操作收、 运、堆混合工效每日每人3吨相比,提高了312.33倍。东风盐场原
有盐工950名, 自1969年机械化生产至1972年10月, 仅有盐工398名, 减少1.4倍;
1972年上半年盐工实物劳动生产率每人118吨, 而一河之隔的青岛南万盐场未改造的
老滩,盐工实物劳动生产率每人只有66吨,东风盐场新滩为南万盐场老滩盐工实物劳
动生产率的1.8倍; 压池机不仅可以压平池子,还能压平盐道、盐台子和坨面,一机
多用,操作容易,而且能穿插使用人力,由收盐机、运盐车驾驶员兼任。其工效比人
拉石滚压池子提高6倍。在原盐收、运、堆3个工序的经济效益上,包括机器折旧、维
修、 燃料、电力消耗、工资等,实际每吨盐收、运、堆成本为0.812元,比手工收、
运、堆每吨成本1.116元,降低27.30%。通过扩大试验考核,年产10万吨(并场前) 的
青岛东风盐场,配备6个机组(每个机组收盐机1台,运盐车4~5辆)就可担负年产10万
吨盐场的收、运、堆盐任务。该项目与塑苫技术进行配套完善,不仅在青岛盐区推广
使用,而且推向山东省内各盐区使用,并被国内各中型盐场采纳。青岛东风盐场已成
为中国海盐生产机械化中型样
板盐场。1978年,该项目作为中国第一个海盐生产机械化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的
重大科研成果奖。
塑苫结晶新技术推广 青岛东风盐场,1970年11月到江苏省台北盐场学来塑料薄
膜苫盖(简称塑苫) 结晶池技术。1971年,塑苫结晶池比未苫盖的结晶池增产原盐30%
以上。为此,山东省轻工业厅拨款30万元,在东风盐场扩大试行,新增塑苫结晶面积
8612公亩。从此,塑苫结晶技术在青岛盐区全面推广应用,亦在山东省盐区起到了带
头推动作用。这一技术和生产机械化、工艺改革配套,已成为建设发展新型盐场和改
造旧盐场的重要举措。 至1989年,青岛盐区共有塑苫结晶面积31779公亩,基本实现
了结晶塑苫化, 提高了抗灾能力。1980年7月,省盐业公司在青岛盐区召开的塑苫座
谈会上, 总结塑苫比平晒有6大好处,即提高质量,稳定产量,改进工艺,发挥机械
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盐化工优质原料。
真空罐制盐法应用推广 真空罐制盐法,源于1824年英国为制糖而发明的真空罐。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 日本盐商在青岛小盐厂设计了4个真空罐用于制盐,经长
年多次试验未成,1923年,青岛私营永裕公司接收该厂后也一直未加利用。建国后,
1957~1958年,由国家盐务总局设计,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的国内首家真空罐制盐
国车间,在青岛公私合营永裕制盐公司(1967年1月改为国营青岛盐化厂) 建成投产,
年产再制盐1.3万吨。 1965年3月,根据8年来的生产实践总结出《青岛永裕制盐公司
·真空蒸发制盐法》。该法从真空蒸发制盐的概论、工艺、生产数据、原料、制卤、
卤水处理、真空蒸发、生产操作、离心脱水、干燥、成品、劳动组织等12个方面,作
了全面详细的阐述,为新厂建设和开工生产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技术资料。青岛建新盐
化厂及山东、上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十几个精盐厂,就是采用青岛盐化厂的
设计蓝图建厂及其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生产的,并为新厂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发挥了
沿海老企业的作用。1963~1988年,对再制盐设备实施技术改造、更新和填平补齐等
一系列改进措施后,至1989年,再制盐生产能力达4.5万吨。产品质量先后达到市优、
省优、部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