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群众性技术活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4&rec=79&run=13

建国前,青岛地区海盐生产方法中改善较为显著的,仅有扬水工具从水斗改为水
车、 风车。1914年,即墨县大桥村张家滩,从当地皋虞买来4人脚蹬木制水车,后改
为2人脚蹬木制龙骨水车,仿制80余部用于生产,淘汰了2人手拉绳水斗提水。1917年,
阴岛后韩家村韩高伦, 因斗子提水笨重, 学习南方稻田使用的脚蹬水车用于提水。
1930年,私营永裕制盐公司马哥庄盐场与永裕盐田中,设置了一架八面风车提水。建
国后普遍推广水车和风车用于盐业生产中。1950~1956年及1957~1958年,在青岛盐
业系统普遍开展了3次较大规模的群众性“双革”活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至1989年,
较有影响的项目累计有230项,其中,使用推广的118项。
风车停车器 1950年5月4日下午,山东制盐公司东营盐场三段5号(组) 工人孙春
弟,手拽暴风中急速转动的风车欲强力停止,但因力小风大,被风车挂起摔打而亡。
该公司干部何亮文鉴此不幸事故,6月试制制成功了安全、便利的停车器。
新式捞盐大、 小耙 1952年5月20日,山东制盐公司东营盐场一段风车工萧相邦
制成新式捞盐大耙,大耙头四周为木质镶边,中部以竹片相间隔为梳子样,比全为木
质的旧大耙轻1/2,捞盐时漏水不带泥、捞盐净、效率高,有利增产增收和提高盐质,
而且节省木材。在此基础上,木工刘志君又改进了小耙,使用比大耙灵便,其制做样
式相同,仅大小不一。
曲线倒转走水法 1952年5月, 胶澳盐场管理处下崖场务所生产组长郝金德、孙
志湛,创造了曲线倒转走水法。走水法的特点是能拉长走水过程,加强水的运动速度,
提高蒸发效能,充裕卤源,产量质量都有提高。由于实行曲线倒转走水法,全年任务
半年完成, 盐质创历史最好水平,该组2~7月累计产盐940吨,超额完成全年计划,
实际为计划的102.71%,一等盐5月份占38%,6月份占55%,盐质月月有提高。
普遍采用波美卤度表 1952年,青岛盐区开始普遍使用波美卤度表代替石莲子测
试卤水浓度,结束了多年来测卤的传统方法。
顶盐法 1952年, 山东制盐公司东营盐场二段2组盐工王培高创造了顶盐法。顶
盐是捞盐的第一步,其特点是脚根稳站盐池中,骑马式腰部向前微倾,顶完一个扇面,
后退续顶,脚不乱动,做到少、快、轻。这样做的好处是卤水波动小,池埂泥土不易
带入,还能保护池底不起混。提高了产品质量,一天多顶一个池子,提高了工作效率。
硝皮子垫结晶池 1951年胶澳盐场管理处工人孙赞正用硝皮子垫结晶池,池底坚
固不易被雨水冲起泥砂,卤水较清,捞盐带的泥砂极少,因此有利于提高盐质,同时
因减少毁池子的次数,也有利于增加产量。
腊月挺池子 1952年,胶澳盐场管理处马哥庄场务所工人赵学基创造了腊月挺池
子(即修池子)的方法。该法的优点是借腊月天寒蒸发力弱,将春季修池时间提前,从
而让春季蒸发力强时多制卤水,提高了产量与质量。由于使用了腊月挺池子的方法,
一般能使春晒提前30~40天,增产14%。
普遍采用风车、人力水车提水 青岛盐区从建国初期部分使用风车、人力水车提
取原料痧或卤水,至1953年,各盐场全部推广使用,计2200余架。这是盐场提水设备
从2人手拉牵绳水斗以来的一大技术进步,提水设备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输送带机械卸盐 1953年, 胶澳盐管处大港放盐处6号码头坨地,开始采用输送
带机械卸盐。使用机械卸盐,减轻了劳动负荷,提高了工效,确保了安全生产。
水下抽卤法 水下押卤是在冬季严寒天气时,以结冰代替蒸发而提高卤水浓度的
办法。 19353年山东制盐公司东营盐场三段2组组长孙兰芝,用2个木盆,经过早晨冷
冻:一个盛波美3度的海水,深60厘米,结冰25厘米,冰下水变为波美5度;一个盛波
美6度的海水,深60厘米,结冰20厘米,冰下水变为波美9度。经过盐田生产实践,证
实正确。1953年1月21日早晨,盐工李延富拔开门子,用波美卤度表测试,原4度的水,
增为6度,一早晨能顶上数日升高的度数。1955年11月3日,省盐务局在胶州盐场召开
了山东省水下采卤技术研究现场会,请来辽宁省盐务局技工蔡福治等人作冰下采卤技
术报告和现场表演。之后,便在青岛盐区全面推广了冬季制卤的先进生产方法,充裕
了春晒卤源。
筑坨苫盖法 1955年,青岛盐业运销管理处大港坨地,应用推广淮北盐场筑坨苫
盖法的先进经验,由过去用铁锨筑垛、用滩县大席苫盖办法改为用铁锨筑垛后并用木
板拍实,然后自下而上随集坨地苫盖。苫盖盐垛改用小席三屋,席与席交插连结,插
上“U”字形竹签,其连结方法与制做蓑衣相似。当年降低耗盐1.04%,节约原盐1830
吨,价值18.7万元,并减少开支席子费用近8万元。
抬盐筐改为推盐小车 抬盐筐改为推盐小车,这是原盐生产中搬运盐斤的一大技
术进步,减轻了劳动负荷,提高了工作效率。1956年,先在山东制盐公司东营盐场使
用, 随后公私合营永裕制盐公司在其下属5个盐场少量试用。1957年在地方国营、民
营各盐场逐渐普遍推广。1960年达2648辆。
卤水计算盘 卤水计算盘,是胶州盐务局工程师金文葵等于1956设计研制成功的,
经一年试用效果良好, 1957年投入使用。卤水计算盘为圆形,直径10厘米,分上下2
层,中心由螺丝钉连结。它可以使海水浓缩结晶成盐过程中深奥复杂的计算工作变得
简单易行。
绞刀式卸盐机 1957年9月, 公私合营永裕制盐公司制盐车间保全工人王志良试
制成功绞刀式卸盐机,代替人力卸盐,并正式投入生产。特点是把卸盐机的一头放在
船上,一头放在仓库,卸盐工人把船仓的盐送入卸盐机进盐口,船上的盐随机开动入
仓。卸盐机日卸盐112吨,用26个工时,比人力卸盐效率提高3倍半。这一创造受到山
东省1958年5月31日省盐业进行生产(工作)者会议的奖励。
1950~1957年的14项群众技术活动成果中,1~3和5~7项是1956年山东省盐务管
理局报请华东盐务管理局核准, 在山东省盐业系统中推广的13项中的6项,其中曲线
倒转走水法和腊月挺池子,被国家盐务总局编入《海水制盐工艺学》。其他有价值的
群众“双革”先进经验,都被纳入省盐务局1953年制订的《海、井滩制盐技术操作堆
积(草案)》和青岛市盐务局制订的《海盐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并在青岛盐区得到了
普遍推广和应用。
1958年, 胶州盐务局及所属单位参与“双革”项目的有近100人次,研制出已能
投入使用的项目50个,按项目用途分类:用于生产方面的有顶盐、捞盐、赶混、活碴、
提卤、回卤、搬水、推盐、起垛等;还有用于滩场设备、盐田维修和滩盐集运装船等
方面的。基保,胶州盐务局生产科集体研制的木制联合扒盐机(顶盐、捞盐用)、治碴
器、双筒提卤机(提卤、回卤用)、竹制推盐小车等灵活、轻便、节省劳力,可提高工
作效率1~5倍;程哥庄盐场陈梅山、徐德功研制的机动联合扒盐、压池两用机和竹制
输送带(从结晶池运盐至盐台子),使用方便,节省人力;东营盐场郑法声研制的绞轮
装盐机和自动翻斗车,自动卸车装船代替人力;王克良研制的瓦斗装盐机,比人力提
高工效1倍;丁奉书研制的带轮捞盐大耙,劳动负荷轻,提高工效1倍;上崖盐场岳文
明研制的修整池埂器和修清水沟器,比用铁锨修池埂提高工效3~5倍;张哥庄盐场张
树巽研制的运苫小滑车, 代替人力负苫上垛,能保证安全,提高工效1倍,研制的安
全起桥架, 提高工效5倍;苟慧诗、陈景福研制的削竹签机,代替手工,改善利用了
废竹签,再用于苫席插垛;上崖盐场姜强,南万盐场宫相节,海西盐场矫禄志,东营
盐场秦元书、孙乾立、于志江及马哥庄盐场萧维仕,王家庄盐场集体各自研制了不同
特点的搬(奔)水车,可提高工效1~2倍;王家庄盐场胡延、李滨三、陈述宗和潮海盐
场刘化爱, 分别研制了各具特点的赶混耙,可提高工效1倍,其中,刘化爱研制的赶
混耙还可用于顶盐。
1959~1989年,群众性技术活动成果54项。其中,青岛盐业机械厂49项。工人技
术员徐德功、王克亮,在厂17年,革新成果各为10项,占全厂的1959~1985年49项成
果的41%。 1970年以来,车间副主任逄锦辉研制的成果最多,占全厂49项的22.44%,
效果显著,“295收盐机”底盘与副架两用划线胎膜,提高工效4倍;收盐机边档合缝
滚刀,提高工效10倍;制动踏板胎膜,提高工效3倍;引擎盖成型膜,提高工效5倍以
上,等等。1960年,公私合营永裕制盐公司的韩敦仁,在全国先进生产者、青岛木材
综合加工厂工程师徐呈龙的帮助下,烘干塔烘盐试验成功,由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生
产。同时改善了的盐炕车间暑季高温达42℃、冬天蒸汽不能畅流,盐酸气味呛人的状
况, 使烘干塔每日烘盐60吨,运转正常时达100吨以上,产量质量比过去大有提高。
1964~1965年,永裕公司又集体研制成功再制盐气流烘干机,使再制盐水分由2%降为
0.3%。1969年,青岛东营盐场开始使用绳索牵引机代替大耙捞盐,减轻劳动负荷,提
高了工效;1973年5月,青岛东风盐场试制成功用“菱苦土代木”制造盐田多种闸门,
节省了大量木材;1984年,青岛东风盐场东半场1000公亩结晶池,改用“串联加卤,
流动结晶”的新工艺,年产小粒盐23400吨;1986年5月,青岛盐化厂氧化镁车间煤气
炉建成投产,解决了多年来冒黑烟的问题,改善了周围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