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规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4&rec=58&run=13

1979年12月6日, 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山东省水产局转发了轻工业部、国家水
产局《关于利用盐区海水试验养殖对虾的联合通知》。青岛盐区虽然有海产养殖的较
好条件,但由于当时仅满足于青岛制盐工业,产品产不敷销,因而海产养殖起步较晚。
国营盐场,直到1982年尚未修建养虾池。自1983年10月17日在掖县召开的山东省盐业
会议上发出积极发展以海产养殖为主、搞好多种经营的号召后,并在当年国内海盐区
水产养殖会议的推动下, 海产养殖才有了大规模的发展。 对虾养殖面积,从1983年
1103市亩,至1989年发展到9990市亩,每年平均递增高达37.02%。对虾产量,从1983
年20.55吨, 到1989年高达708.33吨,每年平均递增为65.79%,其增长速度比养殖面
积的增长速度高出28.77%。对虾质量稳定提高,12厘米以上的大规格对虾占总产量的
百分比是, 1984年为45.10%,1989年高达61.78%。对虾平均体长达12.56厘米。养殖
盈利,1983年为8.54万元,1989年达到70.5万元,为1983年的8.26倍。如果按盈利较
多的1986~1988年3年平均339.28万元计算则为39.73倍。 7年来, 海产养殖盈累计
1168.46万元,经济效益显著。特别是胶南县各盐场养虾的经济效益更好。至1989年,
胶南县养殖面积占青岛盐区的39.84%,为该县1983年养殖面积的10倍以上;对虾产量
占青岛盐区46.59%, 为该县1983年对虾产量的40倍;单位成本比青岛盐区一般低10%
~15%,最低年度达29%~38%;7年累计盈利占青岛盐区的79.35%,该县1989年盈利为
1983年的48倍。
青岛盐区的海产养殖在其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完善了配套设备。
1985年建成扬水站4处,新增水泵18台,扬水能力每小时达7.6万立方米,使增添
设备的东风、小场、尹家山三个盐场的日换水率达20%左右,保证了盐虾用水两不误。
同年还建成了饵料加工厂7座, 年加工能力达7000吨, 从而使饵料供应有了保障。
1986~1987年,建成了育苗水体各为1000立方米的东风盐场育苗厂、小场盐场育苗厂
和东营盐场与营海渔业公司合资兴建的水体350立方米的育苗厂, 育苗能力每年共计
4.5亿尾,在盐业系统内自给有余。至1988年,青岛盐区的7个养殖场各有了冷库1座,
总容量为1300吨, 其中1985年建成的东风、东营、龙泉、小场、大桥等5个盐场的冷
库, 每座容量为200吨。1987~1988年又先后建成尹家山盐场100吨冷库1座、南万盐
场200吨冷库1座。从此,已基本形成青岛盐区以虾池、育苗、养成、冷冻加工、饵料
生产为主的海产养殖体系。
1983年以前,海产养殖工作由青岛市盐务局和各盐场的生产技术部门管理。1984
年成立了青岛市盐务局水产养殖公司,各盐场均设一名场长或副场长分管海产养殖工
作, 市局下属各盐场则组成8个海产养殖专业队。从事海产养殖专业的职工人数,从
1983年的68人,至1989年发展到535人,增长近7倍,基本上与生产发展相适应。为提
高广大职工的技能,1983年12月,受山东省盐业公司的委托,由青岛市盐务局举办了
海产养殖学习班,聘请了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的技术人员任
教, 除省内兄弟盐区外,青岛盐区参加学习的有40人。另外,各重点场还抽调1名化
验员到省海水养殖所学习水质检测技术。 1985年,青岛盐务局又办了4期水产养殖等
专业技术培训班,对池长以上人员都培训了一遍。
至1989年,先后聘请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山东省水产研究所及各个盐场所在地的水产行政部门的几十
名养殖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到盐场进行现场教学指导,或巡回
于各盐场进行技术咨询服务,或蹲点一处进行科研工作。7年来,共培训了300余人次,
为青岛盐区海产养殖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1984年开始,各盐场又实行了经济承包
责任制。集体盐场一般是以产量、规格、成本、利润等指标为内容,与养殖人员签定
承包合同,按完成与否进行奖惩;国营盐场一般实行定虾池、定人、定产量、定规格、
定费用的“五定一奖制”,并逐项计分计奖,实行责、权、利结合。这不仅调动了职
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养殖技术,也改善了经营管理,确保了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