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规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4&rec=46&run=13

青岛盐化工的生产规模,1937年仅有永裕公司等工厂进行生产,而且品种少,能
力小, 只年产碳酸镁100吨,无水芒硝1000吨。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日
商山东盐业株式会社即于2月霸占了永裕公司的盐田工厂, 逼迫员工开工生产,同时
设立了山东盐业化成工厂,并于1941年8月至1944年4月建成投产。厂址在沧口沔阳路
5号和6号, 占地面积156976市亩,职工315人,设计能力年产溴素24~30吨、氯化钾
30吨、 氯化镁60吨、40~45度液体烧碱300吨、漂白粉300吨。但生产不到1年,即因
资源不足,原料缺乏,生产状况恶化而停产。
1945年日本投降后,原日商山东盐业化成工厂,于当年10月18日由国民党青岛特
别市政府派员暂为监管。12月12日由经济部正式接收,至1946年9月移交青岛制盐厂。
该厂是在接收的原日商山东盐业株式会社和永裕公司盐田工厂的基础上,于1946年春
由盐政总局设置的。1947年6月,盐田工厂发还永裕公司,青岛制盐厂同时撤销。
建国后,1950年10月,永裕公司小港工厂上院(冠县路126号)增设了硫化碱车间,
利用盐田副产品芒硝生产硫化碱,正常年份,每年冬季可捞硝4000吨 (其中永裕盐田
2000吨,民户盐田2000吨)。但因硫化碱销路不畅,售价低于成本,故于1951年1月停
产。1952年下半年销路转旺,市场需求大增,又于当年10月复工。硫化碱设计能力日
产2.7吨, 但因滩产芒硝含泥沙较多,影响产品质量,加之开工之初生产设备简陋,
生产工艺落后, 操作不熟练,劳动效率低,成本高于售价等因素,于1954年2月再度
停产。1958年大跃进开始,各盐场都在进行苦卤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了多种盐化工产
品, 并连续了数年。 其中,1958年13种,1959年12种,1960年17种,1961年15种,
1962年4种,1963年3种。主要产品是钾镁肥、钠镁肥、卤块(氯化镁)、氧化镁、光卤
石、 无水芒硝及有水芒硝等7种,并以钾镁肥生产为主,连产钠镁肥。1958年胶州湾
各盐场(厂)共建钾镁肥厂49座51排灶,其中大灶9排,每排日产6吨,计54吨;小灶42
排,每排日产1.5吨,计63吨,大小灶日产共计117吨。按1年低限300天计算,年产应
该是35100吨, 但实产却相差甚远,即使产量较高的1958年和1959年,两种肥料的产
量也仅占10%以上。 从实产看, 年产35100吨,虽然是一个“高指标大计划”,但至
1964年除保留氯化镁和氧化镁外,其他全部淘汰。此外,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还兴
建过青岛市盐务局女姑氯化钾厂, 1959年设计施工,1961年试产了氯化钾3吨以后,
于1964年停产。青岛盐化厂金属镁车间,1970~1979年生产金属镁70余吨,平均年产
7吨, 因成本高于出厂价而停产。青岛东营盐化工车间,1971~1980年曾先后生产过
无水芒硝2682吨, 氯化钾909吨,溴素62吨,氯化镁3059吨,但因无淡水源和电力、
燃料、 原料供应不足等因素,于1981年2月报请山东省盐业公司批准正式关厂。青岛
建新盐化厂无水芒硝车间,1968~1971年建成设计能力年达6000吨,因原料不足,实
产仅2000吨左右,于1986年7月停产。青岛盐化厂1960年1月投产的工业和药用氧化镁,
年产200~250吨, 于1988年10月并入晶山实业公司后, 因转向搞“第三产业”,于
1989年取消了氧化镁车间。到1989年,青岛的盐化工产品,只有青岛建新盐化厂设计
能力为年产600~800吨氯化钾、50吨溴素、3000吨氯化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