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盐业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4&rec=22&run=13

建国前,历代统治者对治盐之目标,均以财政收入为中心,重盐税及查缉,轻盐
业生产建设。建设的项目仅有1935年修建的一条青岛至海州的盐务公路;1939~1943
年建成的青岛港6号盐用码头;1947年11~12月安装的女姑至马哥庄电话线路和8部总
机、分机;1948年6月建成的山东胶澳盐工医院和当年及其以前建成的一般公用设施。
其他方面从未进行具有一定规模的盐业基本建设。至于盐田建设,则都是由盐户自行
筹资开筑的。在德国和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每副盐田(30亩折合200余公亩) 平均投
资国币约1000余元。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每副盐田大者 (50亩
折合333.5公亩) 平均投资国币约800元,次者(40亩左右,折合约250公亩以上)500~
600元,小者(30亩折合200余公亩) 300余元。至1931年,每副盐田投资已平均增加到
1400元。 此外,1923年永裕公司向北洋政府投标,以300万元国币购买的原日本人经
营的盐田1380副和盐化工厂17处,此为中国私人资本企业家对胶州湾盐场(厂)建设投
资较大的一次。投资比重,盐场和盐化工厂各占一半。虽然如此,但由于各自经营和
疏于管理,盐业生产建设极为缓慢,历史上的老滩仍然是旧面貌。
建国后,青岛盐业生产建设有了很大发展。1949~1989年,系统内国营与集体县
以上企业累计投资达13643万元。 其中,主要建设项目11782.04万元,占累计投资的
81.45%。使青岛盐区变成了包括原盐、再制盐、精制盐、餐桌盐、盐化工产品、盐业
机械产品和养殖对虾在内的门类齐全及现代化生产的新型盐区。随着盐业生产建设的
发展,盐业职工的生活条件也大为改善,特别是职工宿舍改善尤其明显。到1989年累
计投资1033万元, 建房约4万平方米,其中盐场的盐工集体宿舍与建国前盐工房低矮
狭小、阴暗潮湿、洞穴式茅草窝相比有天渊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