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4&rec=1&run=13

青岛地理自然条件,是晒制海盐的良好环境。盐区地处于山东半岛中部突出部分
的黄海北岸, 西南起胶南县小场盐场, 东北至即墨市芝坊盐场,约占青岛沿海岸线
730.64公里的40%。 盐业资源极为丰富,南万、东风、东营三大国营盐场,集中在胶
州湾北岸,东起白沙河,西至洋河口,环湾呈半圆形,蜿蜒绵亘50余公里。芝坊、泊
子、 大桥、胶州、黄岛、龙泉尹家山、小场等8个盐场,自东至西分布于即墨市、胶
州市、黄岛区和胶南县境内的沿海一带。
青岛盐业历史悠久。早期生产方式以煎盐为主。但鉴于煎盐耗柴甚巨,且产盐少、
成本高、极不经济,因而近代鳌山湾、横门湾、胶州湾、丁字湾沿岸又陆续有开滩晒
盐者。较畅 是即墨县鳌山湾北岸的大桥村张义春等14人,于1891年建成了张家老滩7
副(约700公亩)盐田。
1897年德国入侵青岛后,遂把原属古河场署管理的环胶州湾盐田划入其租界之内,
并将盐田改称胶澳盐场。而石河场署则从胶州迁往即墨金口,改称金口场署,负责管
理德租界之外的即墨、海阳及莱阳之盐务。1900年,阴岛(今崂山区红岛乡)后韩家村
韩高志等3人建成的4副盐田和1908年阴岛萧家村萧廷藩建成的盐田较为先进采用的方
法,均为滩晒。1909年德国殖民当局始在阴岛设巡捕局“管理滩场,征收捐税”。日
本第一次侵占青岛, 大肆掠夺胶州湾的盐业资源,平均每年达150余万担。1922年中
日曾签约规定,自1923年后的15年间,日本每年购买青岛食盐100~350万担。但1923
年仅购了14.6万担,而且1924~1925年则粒盐未购,致使胶澳盐场存盐堆积如山,盐
民盐商生计无着。 同时由于制盐费用日涨, 捐税日重,甚至卖盐收入不能全部兑现
(规定盐价每担0.2元,盐户所得不足一半) ,亏本严重,便导致商民“廉价出售,倾
产糊口”。不仅如此,其他的经济损失也很严重。1922年私营永裕盐业中标购买原日
本人经营的胶澳盐田和工厂,就因日本人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工程技师低劣而陷入
困境。 到1927年,1380副盐田报废近半,17家精盐厂报废75%,未竣工的盐田1342副
已全部报废。1933年出版的《青盐志略》云:“自我国接收胶澳后,各项事业失败多,
而成功少,盐业亦为最明显之一端。”但由于盐民的不断建滩晒盐,青岛盐业也在艰
难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到1937年,胶澳盐田已达2040副,合68.87万公亩,盐
民约4200人,年产原盐500.67万担(每担100斤),盐田比德占时期900副仅增长1.3倍,
而产盐量却提高了6倍以上。1934~1937年,胶澳盐场产盐2205.76万担,占山东省同
期产盐量3661.68万担的60.24%。 据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盐务总局编辑出版的《中国
盐政实录》第四辑(1942~1946年)记载:山东“全区盐场有八……就中以胶澳盐场为
最大,产量亦最丰。”到1949年青岛解放时,胶澳盐田为1722副,合581377公亩 (含
胶南、黄岛),盐工盐民3737人,原盐产量278.5万担。至此,胶澳盐场为中国四大海
盐产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2年,青岛盐业根据首届中国盐务工作会议关
于发展集中滩的决定, 于1950年建成东营新式盐田13余万公亩,年产原盐5.4万吨,
此为建国后发展的山东省第一个国营盐场。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青岛盐业
在发展国营盐场的基础上, 对私营企业和个体盐场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按3种经济类
型区别对待:一是对地主、富农(出租部分)所占有的盐田,于1955年春实行“盐田改
革”,没有地主盐田和征收富农盐田799副(269 756公亩)为国有,同时成立了省属地
方国营胶州盐场,分7个段进行管理;二是对私营永裕盐业股份有限,于1954年6月实
行公私合营, 同时改名为“公私合营永裕制盐公司”,并于1957年1月1日将其5个原
盐滩场办事处所有盐田309.75副(104577公亩)就近划归地方国营盐场;三是对个体盐
场于1955~1956年先后10个高级盐业社,划归胶澳盐场管理处管理。至1957年,青岛
盐业系统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1958~1962年“二五”计划期间,青岛盐业曾在“大跃进中,由山东省轻工业厅
盐务局投资480万元扩建了即墨县大桥盐场, 设计能力年产原盐15~25万吨。但由于
盐业基本建设战线过长,加上国民经济暂时困难而无力续建,于1961年底将大桥盐场
扩建工程下马停建。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大桥盐场工程又进行了续建,使原
盐年产达到了4万吨,占即墨市原盐总产量的90%。1963~1965年,青岛盐业进行了老
滩技术改造。为改变“胶州湾,破烂滩,辛辛苦苦出大力,一扒都是三等盐”的落后
状况,实现盐业生产机械化,曾于1963年在东风盐场的部分班组首先进行了小型试验,
并取得了成功经验。两年后,即1965年,这一经验在于营口召开的中国盐业会议上得
到首肯, 并被轻工业部盐务总局所采纳,向国内海盐区推广。是年9月,青岛市盐务
局决定成立改滩指挥部,从大沽河以东各盐场抽调15%的盐工,组成270人的改滩专业
队伍,进行改滩。同时发动群众,群策君力,经8次修改,制订了改滩工程方案。
“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盐务机构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改滩工作仍未停止;
专业队伍的组成,也大体保持在760~870人左右。1966年,第一轻工业部正式批准在
青岛东风盐场进行试点,由天津制盐工业研究所和青岛市盐务局共同承担此项任务,
经过3年小试和3年扩大试验取得了成功。1972年,国家轻工业部青岛鉴定会表明,青
岛东风盐场自1969年投产以来,原盐产量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盐质提高显著。1972
年,原盐优一级品率达到100%,比改滩前(1965年,下同)提高85.27%;原盐平均含氯
化钠94.89%,比改滩前提高6.1%。工效和经济效益均有明显提高,收盐、运盐、堆盐
工序, 单机组日混合工效为400吨,人均40吨,比改滩前手工操作提高了12.3倍。实
行了机械化生产以后,全场年产原盐10万吨。盐工也由改滩前824人减少到352人,充
分显示了新式盐田“三化”(滩田结构合理化、生产机械化、工艺科学化)、“四集中”
(扬水、制卤、结晶、堆存)的优越性(以下简称“三化四集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滩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青岛东风盐场改滩
为模式,其他国营盐场亦推平旧滩,重新设计、重新施工、改扩结合,陆续了老滩技
术改造,普遍建成了新式盐田。1978年原潮海盐场并入了东风盐场;1985年原女姑盐
场并入南万盐场,并于1987年完成了改造老滩和建设新滩的任务;东营盐场因改滩起
步较冕至1989年,国家只完成改滩任务的60%。以上3场共投资3983万元,建成新滩面
积约为74万公亩,完成改滩任务的92.26%。新滩配备了海盐生产专用机械设备299台,
彻底改变了旧式盐田分散零乱的落后面貌,解除了长期以来笨重的体力劳动,实现了
“新、深、长”(即晒盐要卤新、卤深、长期晒制)的新工艺和“塑苫”结晶的新技术,
保证了海盐稳产、 优质、 高产。 1989年, 三个国营盐场有盐田799875公亩,产盐
44.21万吨, 比改滩前提高26.47%;原盐优一级品率达100%,平均含氯化钠95.83%,
比改滩前分别提高82.62%和11.39%。县(市、区) 、乡(镇)所属的8个集体盐场,1989
年共有盐田276687公亩,其老滩技术改造多是采取随方就圆、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
原则。改滩后,盐田蒸发与结晶面积比例较为合理、协调,海盐生产也实施了新工艺、
新技术才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与国营盐场所不同的是,集体盐场采用了输盐管道和联
合收盐机组相结合的办法, 计有水力管道设备7台,其他海盐专用机械93台,实现了
收盐、运盐和堆盐的机械化。
在搞好原盐生产的同时,本着“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原则,大搞了加工盐、
盐化工、盐业机械、海产养殖和第三产业的生产与经营。青岛盐化厂自1957~1989年
先后投资677万元, 对再制盐、精餐盐、氧化镁、金属镁的生产设备进行了11项技术
改造,从而使再制盐和精餐盐的生产能力由1.3万吨增加至4.5万吨,氧化镁、金属镁
化工产品达到280吨。1966~1970年和1974~1978年分两期工程央崂山县马哥庄建成
的青岛建新盐化厂, 先后进行了9次设备更新改造和填平补齐, 至1989年累计投资
1183万元,使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再制盐由5万吨增加到6.6万吨,氯化钠由600吨增
加到800吨,溴素由50吨增加到300吨;还有氯化镁3000吨,无水芒硝6000吨, 并试产
了氢氧化镁阻燃剂。另外,1983年以来,还大搞了盐虾结合的海产养殖。至1989年养
殖对虾9990亩, 当年产虾708吨。在机械生产方面,于1958年在张哥庄炼铁厂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青岛盐业机械厂,从80年代已成为能生产盐业机械、轻工机械两类系列
产品的专用设备制造厂,从而发迹了盐业产品单一的局面,实现了多品种生产。自50
年代以来,还逐渐进行了水、电、效能气象、技术等和其他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促
进了青岛盐业的全面。1978年以来,原盐、盐化工和海产养殖三大支柱产业建设成就
十分突出,投资比重高达4801.34万元,超过了前30年总和。1988年6月成立的晶山实
业公司,原为经营盐业运销的单一型企业,通过确立“一业为主,综合开发.的经营
方针,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向全方位、多元化、立体经营方面的已形成了盐业生产、
盐业运销、综合贸易、宾馆及其他服务方面的多种经济实体,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9年,青岛盐业系统还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管理与经营机制,加强了盐的计划管理与
销售,并实现了全行业无亏损企业。当年实际工业总产值9549万元,超计划34.61%,
比1988年增长9.37%; 原盐产量55.36万吨,超计划33.04%;再制盐、洗精盐13.73
万吨,超计划5.63%;原盐优一级品率100%,各种盐平均含氯化钠均好于部颁标准;
物耗指标考核30项,持平14项,下降6项,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18066元,比1988年增
长8.73%;国营企业利润676万元,比1988年增长9.18%。
40年来, 青岛盐业从1949年年产原盐13.93万吨、分散零乱和手工操作的58万公
亩旧式滩,发展为集中、整齐和机械化生产的107.86万公亩新式盐田。虽然盐田面积
增加不到1倍, 而原盐生产能力(1989年年产50.8万吨)却增长了3.65倍,高于盐田
面积的增长速度3倍多。 青岛盐业高效益、高速度的发展为青岛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
了应有的贡献。同时还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集中的海洋科研机构,一流的技术和设
备,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较好的管理和效益,而蜚声中外。建国初期,工业性固定
资产净值368.7万元,1989年达到7473万元,提高19倍。制盐专用生产机械设备386台,
通用生产设备1567台,高低压及通讯线路343.68公里,铁路专用线14.87公里,100马
力小型机车1台, 载重汽车58国内3千瓦运盐拖轮5艘,载重1338吨槽船17只。产品品
种和质量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1949年仅有原盐和大泣洗涤盐,至1989年,除原
盐外,还有再制盐、精制盐、餐桌盐、洗精盐、氯化钾、溴素、氯化镁、氧化镁和养
殖的对虾、杂鱼以及盐业机械、轻工机械等14类产品31个品种;产品质量在建国初期,
原盐多为二、 三等盐,至1989年,原盐、加工盐和盐化工产品优一级品率均达到100
%。同时,青岛东风盐场的方玉眚工业盐,原青岛盐化厂出口产品葵花牌精餐盐、青
岛建新盐化厂的溴素等6种产品被评为部优、 省优产品;青岛海盐机械化科研基础上
联合收盐机组,则先后荣获国家、山东省和青岛市科技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青岛再
制盐生产尤为突出,工艺新、规模大,均居国内同行业之首,并创出了全国3个第一:
一是1957年永裕制盐公司(青岛盐化厂的前身),首次实施真空制盐新技术,从此填
补了国内此项制盐技术的空白;二是1965年北京国庆宴会上首次食用的国产高级餐桌
盐,也是青岛永裕制盐公司研制提供的,从此不再依赖进口;三是1989年实产再制盐
10.3万吨, 占山东省当年再制盐产量的98%,占国内海盐区当年再制盐产量的1/3以
上,其规模在山东省和国内同行业中皆首屈一指。原盐不仅销往国内13个省、市、自
治区,而且从1983年起还远销非洲、中东、阿拉伯以及香港、澳门等34个国家和地区;
盐业机械和轻工机械销往国内18个省、 市、自治区的135个单位;盐化工产品销往国
内80个厂家。40年中,青岛盐业上缴利税13亿元,为国家累计投资1.36亿元的8.8倍,
给国家经济建设积累了资金;累计为为省内外提供食盐、工业盐、渔盐和农牧盐1453
万吨,出口各种盐80.76万吨,占山东省同期盐出口量的43.33%,创收外汇十分可观。
总之,青岛盐业对青岛市和山东省乃至国内人民的生活和工农渔牧等行业的用盐
均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并成为国内外闻名的重点海盐产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