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设备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3&rec=87&run=13

1945年以前,发电厂的汽机、锅炉、电力运行管理工作分别由各自单位独立管理,
互不干涉。南京国民政府接管电厂后,在厂内设立的发电课、供电课、用户课分别负
责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和用户用电设备、接电设备的装置、管理、检修工作,总的
设备管理工作由值班的工程师负责。当时由于设备容量小,无正规的规程制度,设备
运行和维护主要靠经验进行,操作方法由师傅传授。
50年代开始,青岛发电厂按专业成立锅炉、汽机、电气、燃料和修配分场,配检
修主任和检修技术员,负责管辖设备的检修及改造工作,同时实行值长制,值长对电
网周波、电压等负责。当时,设备检修的主要任务是修复被破坏和年久失修的设备。
为解决循环冷却水量不足, 青岛电厂建了伸入海内300米的进水明渠和岸边水泵房,
满足了机组所需水量。为改变锅炉进生水、给水不除氧的问题,青岛电厂购置了煤、
水、油化学分析仪器,增加软化水措施。1951年青岛电业局结合实际,制订印发了运
行规程、安全作业规程,1952年,推行了“科学安全运行法”。青岛电厂推行了电气
倒闸操作票和操作监护制。1953年,该厂编写和修改了《汽机运行规程》、《锅炉运
行规程》和《电气运行规程》。电网周波、电压由电力调度员负责,发电厂锅炉场推
广苏联工作法,供电方面采用架设双杆输电线路流水作业法、配电变压器流水作业法。
“一五”计划时期,青岛发电厂根据燃料工业部颁发的《电业检修规程》,相继
制订了相应的检修规程,开始推行计划检修制度。主设备一年到一年半大修一次,小
修每年2~3次。1954年青岛电业局制订了供电和变电设备定期巡视制度和有计划消除
设备缺陷制度,制定了巡视表,规定值班人员按一定顺序巡视设备,发现异常及时登
记联系处理。同时,对全局发、供、配电设备全面加装防雷设备,大大提高了耐雷能
力,并完成全部主变压器的第一次大修和继电保护的鉴定和试验。1957年开始,设备
的管理检修工作由生产技术科负责,负责拟订审核检修计划和质量标准,根据发电任
务、检修周期定期召开检修平衡会,同时,每月安排发供电设备检修计划。1959年青
岛发电厂在全国首先使用汽机操作票。
“大跃进”期间,对规章制度“大破大立”,有章不循,导致设备事故频频发生。
1961年,发电设备检修工作走上正轨,基本做到按计划、按项目进行设备检修。青岛
第一发电厂失修严重的设备逐台进行恢复性修缮。此后,青岛电业局突出强调第一线
运行人员、检修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同时深入贯彻执行设备缺陷管理制度,狠抓“两
票三制”,对技术干部、工人普遍进行技术培训,提高设备管理技术水平。各车间普
遍建立运行分析和事故预想制,建立常规性的设备分级管理制度。“文化大革命”期
间,设备安全事故又频频发生。70年代初期,青岛电业局的设备事故数量大幅度上升。
1972年,设备事故次数接近历史最高点。
1978年后,青岛电业局的设备管理工作再度得到重视。1979年全局开始恢复以岗
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 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工作, 在设备运行中严格执行
“两票三制”制度,在设备检修工作中坚持三级验收制度和修后总结的工作制度; 健
全了各种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即对设备定期巡视、清扫、维护保养,各级技术部门定
期组织专业人员评定一、二、三类设备,建立设备缺陷登记簿和台帐等。
80年代,青岛电业局和青岛、黄岛发电厂在企业整顿过程中,开展了设备管理整
顿工作。 到1990年底,青岛电业局建立健全87种设备台帐,40种设备管理规程,267
个岗位的责任制,并专门制定了《设备管理规程》,青岛电力系统的设备管理工作走
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