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即墨供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3&rec=52&run=13

电力建设初级阶段 即墨电业始于1938年2月, 当时侵占即墨城的日本军队架设
了一条由青岛白沙河变电所至即墨城3.3千伏供电线路, 全长15公里。在即墨城里十
字街装有1台容量为5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 低压配电线路仅限在即墨城,主要是为
日伪政府机关用电照明。后来一些商栈、店铺也用上了照明电。
1949年,驻县城的大华铁工厂附设发电车间,安装1台(套) 美国产30千瓦柴油发
电机组, 发电、供电的电压均为220伏,年发电量为0.46万千瓦时,主要供本厂及驻
即墨城里部队、机关照明。1950年10月驻即墨城的人民解放军某部接管大华铁工厂的
发电设备,成立建设发电厂,实行独立生产经营,有军工7人。是年,架设低压线路1
公里,照明用户扩大至150个,年发电量为2.602万千瓦时。1951年11月,安装1台(套)
美国海克利斯5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 是年共发电3.59万千瓦时。1952年4月,人民解
放军某部将建设发电厂移交山东省工业厅辖属的胶州专区实业公司,厂名改称胶州专
区实业公司建设发电厂, 转为地方国营企业。11月又增装了2台日本产50千伏安的升
压变压器, 同时将低压线路改造为3.3千伏高压送电线路, 并相应增装了6台容量为
3.4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用户发展到200个,年发电量为2.369万千瓦时。1953年8月,
建设发电厂又由胶县益民发电厂调来1台(套) 美国产凯特匹拉5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
发电能力达到100千瓦, 年发电量为3.709万千瓦时。1954年2月,胶州专区实业公司
建设发电厂更名为山东即墨发电厂。 1956年1月,山东省工业厅从青岛电业局调拨给
即墨1台(套) 美国凯特匹拉5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发电能力达到150千瓦。3月10日,
即墨发电厂划归莱阳专区实业公司领导。8月发电厂开始给即墨大华铁工厂送动力电,
同时照明电改为常备电。 是年发电量达9.77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1.7万千瓦时,
占总用电量的17.3%;生活照明用电8.1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82.7%。
电网建设初级阶段 1958年8月, 即墨发电厂更名为即墨变电所。次年,又更名
为即墨供电所。1958年,开始筹建由青岛白沙河变电所至即墨的35千伏输变电工程。
1959年1月20日19时,35千伏白即线和35千伏即墨变电站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1
×10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2条。5月2日即墨变电站主变压器更换容量为1×3200千伏
安。次年10月,35千伏即墨变电站主控室投入使用,10千伏出线共有即城线、马山线、
即温线、韩村线、横河线、化肥线6条,年总供电量为136.2万千瓦时。
1962年,即墨县用户取消包灯包费制,全部改用电度表计算。至1966年末,全县
共有7处公社46个大队全部建起了水利电灌站, 共安装配电变压器22台, 总容量为
1540千伏安,装电机56台,总容量为4630.8千瓦,全县电灌面积达到22098亩。
1966年先后在城关、 段村、留村、鳌山4处用电比较集中的公社设立了农电站,
将全县业务范围和农村电力线路划为5个片进行管理。1967年8月22日,35千伏店集线
和店集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 主变压器容量为1×1800千伏安,同时,原即墨变电站
改称即城变电站。1970年5月1日,35千伏化肥厂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
为1×1800千伏安。 10月1日,35千伏长直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1×
1800千伏安。同年,城关、段村、留村、鳌山四处公社农电站撤销。
1975年2月, 220千伏坊青线和220千伏黄埠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青岛电网供即
墨县的35千伏白即线也改由220千伏黄埠站出线,并改名为黄即线(仍为35千伏,全长
18.45公里)。1976年1月,35千伏即城变电站又增装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3200千伏安。
到1976年末,全县共有35千伏变电站4座(含化肥厂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为4台总容
量860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达到305台,总容量为29500千伏安; 高、低压线路总长度
达到1025.63公里,其中35千伏输电线路为42.63公里(不含35千伏黄即线),10千伏配
电线路370.5公里,低压配电线路586公里。年供电量达5439万千瓦时,全县总用电量
达到5100.2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3796.3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74.4%;市政生
活用电量为259.6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5.1%;农村用电量为1044.3万千瓦时,占总
用电量的20.5%; 全县30处公社有24处公社通了电,占公社总数的80%; 通电大队达到
306个,占大队总数的30%;通电农户达到4.89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25.5%。
电网建设发展阶段 1976年6月20日, 位于县城北营上公社江家西流大队西岭上
的110千伏即墨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占地面积为970平方米。1977年4月19日,110千
伏黄即线和110千伏即墨变电站正式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1×15000千伏安,110
千伏线路全长19.5公里。同时,原35千伏黄即线改名为黄城线,并延伸至即墨变电站
继续运行, 成为110千伏即墨变电站的备用电源线路,原35千伏即城变电站改名为城
关变电站继续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3200千伏安,另一台容量为3200千伏安的主变压
器移装在35千伏店集变电站(于同年10月投入运行)。
1978年2月,七级35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3200千伏安。3月30日,
35千伏城关变电站停止运行, 10千伏出线全部改由110千伏即墨变电站出线。 7月,
110千伏即墨变电站又增装了1×2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并投入运行。 是年,全县30处
公社全部通了电,通电率达100%。1980年10月15日,35千伏段泊岚输变电工程竣工并
投运, 主变压器容量为5600千伏安,同时35千伏长直变电站停运。11月10日,110千
伏即墨变电站容量为15000千伏安主变压器更换成容量为31500千伏安的主变压器,并
投入运行。到1980年末,全县30处都成立了公社农电站。同时,全县的“两线一地制”
10千伏配电线路全部改为“三线制”。全县年供电量为10217万千瓦时。
1982年3月, 35千伏七级变电站又增装容量3200千伏安主变压器,并投入运行。
10月,35千伏王村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3150千伏安。10月,35千伏
金家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 主变压器容量为3150千伏安。次年9月,35千伏白庙变电
站投运, 主变容量为2000千伏安。1986年6月,35千伏华山输变电一期工程竣工并投
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2000千伏安,10千伏出线4条,另外备用10千伏出线2条。
1987年3月,洼里开关站投入运行,10千伏出线4条。12月,鳌山开关站投入运行,
10千伏出线4条。 这一年,35千伏金家、白庙、王村变电站二期工程相继竣工投运,
年供电量达到18512.5万千瓦时,用电量达到了17415.5万千瓦时。是年,全县实现村
村、 户户通电,通电率达到100%。1988年,城南35千伏变电站于1月15日建成并投入
运行,该站为即墨县第一个室内变电站。第一期工程主变压器容量为8000千伏安,10
千伏出线2条。12月,35千伏蓝村变电站和35千伏温泉变电站也相继竣工并投入运行,
主变压器容量分别为5000千伏安和3150千伏安。 1989年,110千伏太祉庄变电站工程
竣工。12月投入运行,一期工程主变压器容量为20000千伏安,35千伏出线3条,10千
伏出线2条。
1990年,35千伏移风输变电工程竣工并于12月投入运行,主变压器容量为3150千
伏安,10千伏出线4条。到年底,全市共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主变压器3台,总容量
为830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12座,主变压器20台,总容量为62500千伏安 (不含用
户),配电变压器35/0.4千伏的4台,总容量为9350千伏安,10/0.4千伏变压器1615台,
总容量为167025千伏安; 110千伏输电线路35.8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214.1公里,10
千伏配电线路1396公里,低压配电线路2291公里;年供电量为22340.3万千瓦时,用电
量为21016万千瓦时,其中农村用电量为8141.1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38.7%,包括
农副加工排灌用电1079.3万千瓦时,乡镇工业用电2784.8万千瓦时,乡村居民生活用
电4277万千瓦时; 县办工业用电10239.6万千瓦时,县城居民生活用电554.2千瓦时。
全市共有用电设备191063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