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青岛发电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3&rec=27&run=13

1898年建立的青岛电灯房, 内装2部配套50马力移动式石油汽罐之纵式机械发电
机,发电设备容量为75千瓦。1903年10月1日建立的青岛电灯厂,内装2台德国制并列
的兰开夏式双火焰管子锅炉(受热面积为110平方米,顺序为1、2号炉)以及2台立型复
式蒸汽机直联发电机(各为170千伏安,顺序为1、2号机) 。全部设备为2炉2机,蒸汽
机容量为500马力, 发电设备容量为367千瓦。1904年初,2×50马力移动式石油汽罐
之纵式机械发电机终止发电。1905年,青岛电灯厂又扩装1台德国制水管式锅炉(受热
面积196平方米,顺序为3号炉)及1台蒸汽发电机(410千伏安,顺序为3号机)。此时青
岛电灯厂全部发电设备为3炉3机,蒸汽机总容量为950马力,发电设备总容量为600千
瓦。
1916年3月,青岛发电所扩装1台德国制水管式锅炉(受热面积220平方米,顺序为
4号炉) 及1台德国西门子制800千瓦横置冲动式汽轮发电机(顺序为4号机),发电设备
容量增为1400千瓦。 1919年12月,青岛发电所扩装1台德国制水管式锅炉 (受热面积
342平方米,顺序为5号炉)及1台德国西门子制800千瓦横置混成式汽轮发电机(顺序为
5号机),发电设备容量增为2600千瓦。1921年8月,青岛发电所安装3台英国制水管式
锅炉(受热面积共4780平方米,顺序为6、7、8号炉) 及1台瑞典制150千瓦羽翅式汽轮
发电机(顺序为6号机) ,1、2、3号炉和1、2、3号机拆除。此时,青岛发电所发电设
备总容量为3500千瓦。
1922年7月,青岛发电所安装4台日本制水管式锅炉(8吨/小时) ,顺序为7号机。
此时,青岛发电所共有发电设备9炉4机,发电设备总容量为5000千瓦。
1923年5月, 中国政府同日本人合作经营,将青岛发电所正式改名为“胶澳电气
股份有限公司” 。1931年8月,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将安装在“青岛发电所”顺序
号为5号的汽轮发电机拆除, 售予济南电灯公司。9月,新安装英国制B.T.H5000千瓦
发电设备一套(顺序为9号机) 。此时公司发电设备总容量增长为8800千瓦。1933年12
月,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增装日本石川岛芝浦5000千瓦发电设备一套 (顺序为10号
机),使公司发电设备总容量增至13800千瓦。
1935年11月, 四方发电所建成。共安装日本东洋B82W制C.T.M型42吨/小时锅炉3
台,编为5、6、7号炉; 安装日本芝浦制15000千瓦机组一台,编为3号机,于12月1日
投产。发电设备容量为15000千瓦。1936年12月,四方发电所又增装日本芝浦制15000
千瓦发电机组一台,编为4号机。
1937年6月, 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将原“青岛发电所”顺序为9、10号的2台日
本制8吨/小时锅炉和顺序号为9号的英国制B.T.H5000千瓦发电机组移装四方发电所
(编为2号机)。此时公司所属全部发电设备总容量为43800千瓦。12月,日军逼近青岛,
青岛市政当局临撤退前,奉命将机组炸毁。当时,仅保留原“青岛发电所”的7炉4机,
发电设备容量仅8800千瓦。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 即着手修复四方发电所被炸毁的发电设备。
12月,四方发电所3号发电机(容量15000千瓦)修复,同时,将2号、4号发电机运至日
本修理。1940年6月,由原“青岛发电所”拆迁安装在四方发电所的日本制2台8吨/小
时锅炉, 改造为10吨/小时,投入运行,编为3、4号炉。同年,运到日本修理的2、4
号发电机,亦陆续运回四方发电所,并安装投入运行。1941年11月,四方发电所新装
日本制42吨/小时锅炉一台,编为8号炉。1938~1941年,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将原
“青岛发电所”顺序为10号的日本石川岛芝浦制5000千瓦发电设备拆迁至博山; 顺序
为4号的德国西门子制800千瓦横置冲动式汽轮发电机组拆迁至南定;顺序为6、7号的2
台瑞典制1500千瓦羽翅式汽轮发电机组拆迁至坊子。至此,原青岛发电所的全部发电
设备拆除完毕。 1944年12月,华北电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支店在四方发电所安装2台
日本制10吨/小时锅炉,编为1、2号炉。
1946年1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接办电厂,接办时四方发电所有3机8炉,
但限于设备缺陷,可用容量仅为15500千瓦,夜间最高负荷14000千瓦。接办后,着重
进行设备恢复修理,改善运行方式。白天用5号、6号锅炉,晚间加8号炉或2小炉。为
求可靠,与大康纱厂(中纺一厂)接洽协助发电。先将5号、6号炉分别予以扫管及局部
修理,随后将4号、3号、2号、1号锅炉逐一检修,当负荷足以应付时于1946年秋完成
了7号炉的修理。1946年冬,电力增至19600千瓦,3大炉加2小炉运行。1947年,在上
海、天津、东北和外国洋行以及从英、美、日等国购置的材料陆续运到,机炉同时分
头大修。先将8号炉完全拆卸重建,5号炉水管全部更新,1、2、3、4号炉亦进行了大
修。 至年底,有8炉可运行。同年春亦开始修理汽轮机。2号、3号经过大修,发电能
力增至32500千瓦。1948年6月,重新大修4号机,使发电能力由10500千瓦恢复到额定
的15000千瓦。
青岛解放时,四方发电所3机8炉,总容量为35000千瓦。自备发电所共装机7台,
总容量为26175千瓦。
1951年1月27日,四方发电厂将2台日本制10吨/小时的锅炉(编号1、2号) 拆往邢
台电厂。 1953年12月23日,中央燃料工业部确定将原天生港电厂的捷克产42吨/小时
锅炉一套,调装四方发电厂。锅炉总重为492.5吨,为捷克杜乐拉克工厂制造,编为9
号炉,工程编号为4121。至1955年5月竣工,总投资332.9万元。该炉自投产即运行不
正常,效率低、汽温高、出力不足、预热器堵灰等关键技术没有解决,仅能做应急用。
由于9号炉不能正常运行,四方发电厂的配套发电设备呈不平衡状态。1954年2月,华
东电力设计院编制出青岛发电厂扩建工程设计资料交中燃部共同会审后,转交捷克方
面,其燃料决定采用西河煤矿大奎山井所产的奎元煤,扩建部分的输电电压按35千伏
设计。 为了缓解青岛地区的电力紧张的局面,1956年9月26日,四方发电厂向上级要
求,将早已停止运行的3、4号锅炉修复使用,以适应准备于1956年11月安装、1957年
12月投产的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需求。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是1956年临时确定追加
的计划项目, 列为4132工程,总投资为263万元。该机系建国后新建的上海汽轮机厂
生产的, 运行性能良好,在厂内编为5号机。1957年捷克方面将青岛发电厂扩建工程
设计资料陆续交给中方,施工工具和国外设备也陆续到货。
1958年,青岛第一发电厂扩建12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2台和75吨/小时的锅炉3台,
工程编号为4101。该期扩建所安装的机、炉和电气设备,全部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提供, 上海基建局第二十二工程处组成了1100人的安装队伍承接该工程。当年8月29
日、9月19日机组投入使用,厂编号为6号机、7号机; 8月29日、10月5日、12月6日厂
编号为10号、11号、12号锅炉投入使用。同年,青岛第一发电厂又依靠自己的力量,
安装了1台国家计划外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1工厂(今4804厂)和山东省青岛生建
机械厂自制的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发电厂的职工仅用了一个月就完成安装任务,
于1959年1月17日竣工发电, 厂编号为8号机。1959年8月29日山东省电业局转达水电
部通知, 将上海汽轮机厂和上海电机厂生产的12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一套分配给青
岛第一发电厂。 该工程编号为1097工程。由于12000千瓦发电机未到货,青岛第一发
电厂为了提前缓解青岛地区缺电状况, 临时采取了以12000千瓦汽轮发电机带动当时
青岛第二发电厂还未安装的6000千瓦发电机的简易发电方法,于11月23日安装竣工,
11月30日正式并网发电。 12月上旬该工程配套的12000千瓦发电机到货,28日安装竣
工,厂编号为9号机。这期间安装的4机3炉及辅助发电设施共占地27600平方米,所占
生产厂房,青岛第一发电厂统称为乙站。12月4日青岛第一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开工,
该工程编号为1001—1工程,计划安装25000千瓦发电机组2台、120吨/小时锅炉2台。
1960年10月24日青岛第一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投产, 该工程25000千瓦汽轮发电
机组系哈尔滨汽轮机厂和哈尔滨电机厂制造,厂编号为10号机; 120吨/小时锅炉,厂
编号为13号炉。另一台25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即11号机) 亦于1960年底简易安装完
毕,试车后停止运行,连同未装的另一台120吨/小时锅炉(即14号炉) 于1961年1月起
列为停缓建工程。在共计2226台件、总重量为952吨、总价值为551万元的设备器材中,
仅安装了汽轮机和发电机。由于较大锅炉的连续投入和运行,原2台10吨/小时锅炉的
存在占据了锅炉房的检修用地, 青岛第一发电厂从1960年2月11日开始将3、4号炉拆
迁临沂, 4月结束。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后两年,青岛第一发电厂贯彻“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加强检修的同时,狠抓改进工程和基建填平补齐工作。
主要项目有: (一)由水电部技改局、中试所和该厂组织专门力量进行6、7号机的数次
断叶片改型更换。(二)9号炉自1960年解除备用后,邀请北京制修厂对9号炉进行了彻
底的改造设计,由链条炉改为煤粉炉,出力由42吨/小时提高到65吨/小时,实际为75
吨/小时。(三) 山东省中试所和该厂合作对当时给生产造成很大被动的E-44中速磨改
为250/390球磨机。(四)甲、乙站烟囱改造,集中由两座高80米的烟囱对空排烟。
1962年山东省建委会同山东省电力工业厅等八个单位对青岛第一发电厂的14号炉
认真进行了检查,最后一致确定执行维护方案。1962年下半年将锅炉和主变压器进行
了安装保护。该四大主件总重为664吨,价值385万元,占结存设备总重量和总价值的
70%左右,为1965年恢复机、炉运行打下了基础。
1965年安装10号机凝结水泵、直流油泵和13号炉送风机马达,恢复了该炉、该机
的正常运行。 1965年上半年,在西海岸安装完成闲置的5600吨/小时水泵,基本上解
决了岸边泵房投产前的水出力问题。 下半年,建成441平方米岸边泵房一座,解决了
循环水不足问题; 扩建了新煤场,安装了一台40米/50吨龙门吊煤机一台;集中力量突
击14号炉、11号机主体设备的安装工作。14号炉安装由山东省电力二处承包,于12月
30日投产。11号汽轮发电机组安装由厂内采取自营方式包干完成,于12月26日投产发
电。1960年扩建的10号机、11号炉、13号机、14号炉,于1965年年底已成为青岛第一
发电厂发电生产的主力机炉,在该厂统称为丙站。此时青岛第一发电厂已形成了一个
具有10机10炉,每小时能产蒸汽量700吨,发电能力13.3万千瓦负荷的中型发电厂。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第一发电厂根据青岛市用电需求量和填平补齐后生产
能力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水工、出灰、出线、输电等问题,于1965年5月19日向上级
提出了再扩建1台25000千瓦机组的计划,1966年完成土建,直到1969年上半年,才由
水电部分配到1台25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的指标。工程除土建施工外,安装任务由山
东省电力设计院和该厂合力完成, 1970年12月26日投入运行。该25000千瓦汽轮发电
机组由北京重型电机厂生产, 厂编号为12号机,投资408.8万元,时全厂装机总容量
达158000千瓦。 与此同时,青岛发电厂对发电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主要项目有5号
炉改造、燃油工程和13号炉、10号机组提高出力。(一)5号炉改造,将5号炉由旧式的
链条炉改为立式旋风炉, 容量由40吨/小时提高到65吨/小时,使蒸汽参数由30公斤/
平方厘米、 415℃提升到与厂的中压中温参数35公斤/平方厘米、435℃相适应。改造
工程由青岛发电厂独立进行设计施工,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预算为90万元,
于1968年4月27日竣工投产。后因排渣困难,又于1974年12月30日改装成为燃油锅炉,
改装后出力75吨/小时。(二) 燃油工程。青岛发电厂于1969年、1970年将本厂部分锅
炉改为煤、 油两式燃烧。该工程从1969年8月开始,并作为1969年山东省电力工业局
重点改进工程项目。(三) 13号炉、10号机组提高出力。1970年9月,对10号汽轮发电
机组和13号炉进行较大改造, 锅炉冷水壁管运转层拦腰砍断后加高4米,增加受热面
积,容量从120吨/小时提高至200吨/小时,提高出力66%;10号机在发电机转子上开槽
通水冷却; 汽轮机在汽缸上增加喷嘴、导叶、主蒸汽管和增加了制冷设备,使负荷由
25000千瓦提高到40000千瓦, 提高60%。后来,汽轮发电机组虽已改回,但锅炉仍处
于高负荷运行(不超过150吨/小时)。
1976年9月29日,青岛发电厂8号机改为调相机;2号汽轮机和发电机分别于1978年
4月和1979年3月14日报废;5号炉和供电系统于1980年10月13日经山东省电力局批准报
废,1981年1月24日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同意报废6、7、8号炉。
1982年9月,青岛发电厂原日本东洋B&W制42吨/小时锅炉4台(5、6、7、8号)及辅
助设备全部拆除。1988年7月,青岛发电厂TQC5466/2型8号汽轮发电机(后改为调相机)
报废。至此青岛发电厂的全部发电设备共有锅炉6台 (9、10、11、12、13、14号,总
出力为570吨/小时) ; 汽轮发电机7台(5、6、7、9、20、11、12号) ,设备总容量为
117000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