钡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2&rec=68&run=13

硫酸钡 1942年,青岛国华工业原料厂和中和化工厂先后投产硫酸钡,是国内最
早的生产厂家。国华工业原料厂因原料短缺于1945年停工解散;中和化工厂因设备简
陋,产品质量差,销售困难,经常处于停产状态,1949年产量不足百吨。1951年,新
和化工厂买下中和化工厂厂房、设备继续生产。1953年进行技术改造,由压滤法代替
了大木桶沉淀法, 年产能力由200吨提高到1000吨。1956年该厂实行公私合营,历新
化工厂、民生植物油厂并入,建立硫酸钡分厂,年产能力提高到2600吨。1966年,该
厂更名为青岛东风化工厂,改进了生产设备,以转窑取代了反射炉,并增设了新转筒
烘干机等, 使硫酸钡年生产能力提高到6000吨, 1968年产量达到6298吨。1972年和
1980年两次进行技术改造,使年产总能力达到12万吨。1984年,东风化工厂研制投产
药用硫酸钡, 先后开发出青岛2、3、4型三种型号的双重造影硫酸钡,改性超细硫酸
钡,膏状、粉状沉淀硫酸钡等,其中药用双重造影硫酸钡1984年获山东省科委颁发的
科技成果二等奖。该厂“火圈”牌沉淀硫酸钡1985年被山东省经委、外贸局、商检局
评定为山东省优质出口商品,1980年和1985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该厂
是自60年代后国内硫酸钡产品的唯一出口厂家,产品销往波兰、日本、东南亚等15个
国家和地区。1988年,该厂并入青岛红星化工厂。1989年沉淀硫酸钡产量创历史最高
水平,达138万吨,占全省沉淀硫酸钡总产量(139万吨)的9928%。
碳酸钡 1957年,青岛天成化工厂采用纯碱法开始生产。1959年该厂并入青岛台
东化工厂, 更新生产工艺,改用碳化法,但一直到1963年8月才正式启用,装置能力
为2000吨。1965年改用转炉取代反射炉,年产能力达到5000吨。1958~1960年该厂还
以土法生产过高纯碳酸钡, 累计产量314吨。1972~1974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再次扩
建碳酸钡生产装置,年产能力达到13万吨。1979年和1981年,先后两次从日本引进碳
酸钡湿法造粒设备, 生产总能力达到23万吨,出口量为1万吨。该设备的引进,既填
补了国内空白,又使该产品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对
产品的不同要求,1986年还从日本引进一套年产能力3000吨的干法造粒设备。
生产碳酸钡的厂家,还有70年代末投产的胶州普集化工厂,该厂1985年形成15万
吨的年产能力。
1990年,青岛市总产量为412万吨,占山东省碳酸钡总产量(416万吨)的9904%。
氯化钡 1959年,青岛广益化工厂和新和化工厂分别投产。青岛广益化工厂当年
生产100吨后即停产, 新和化工厂到1961年累计生产35吨,1962年停产。1966年新和
化工厂改称青岛东风化工厂, 于1967年恢复氯化钡生产, 1971年产量突破500吨,
1978年达到最高产量605吨。 由于工艺落后、设备腐蚀严重、泄漏问题无法解决,被
迫于1986年停产。
硝酸钡 1958年青岛天成化工厂开始生产, 当年产量35吨,1962年达到515吨,
1964年因产品调整停产, 累计产量950吨。1984年胶州普集化工厂投产硝酸钡,1986
年产量达到1019吨。
氢氧化钡 青岛市氢氧化钡产品有两种规格,即粉状一水氢氧化钡和八水氢氧化
钡。青岛自力化工厂(1988年并入青岛红星化工厂)于1979年试制成功一水氢氧化钡,
采用真空干燥脱水法生产工艺, 年产能力为350吨,是国内第一家实现工业化生产一
水氢氧化钡的厂家。1989年,进行扩建,年产能力提高到1000吨。1958年青岛台东化
工厂开始生产八水氢氧化钡,采用硫化钡法生产工艺,1967年产量达1348吨。1972年,
该产品转交青岛自力化工厂生产,生产工艺改为粗碳酸钡与盐酸作用再与烧碱反应制
得。1973年,该厂将装置能力扩大到2000吨。1975年为完成出口任务,将滚筒干燥设
备改为气流烘干法, 烘干效率提高8倍。80年代,又将原工艺逐步改为以碳酸钡为主
要原料的先进工艺,1989年年产能力达到3500吨。
偏硼酸钡 1970年青岛东风化工厂开始生产,采用硼砂与硫化钡液反应法,当年
生产6吨,1971年达到238吨。1973年因原料短缺、产品滞销而停产。另外,青岛城阳
化工厂于1970年少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