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2&rec=65&run=13

硫化钠 又称硫化碱。青岛维新化学工艺社于1936年投产,年产能力为2000吨,
是年生产823吨。 40年代先后生产硫化钠的厂家还有崂山颜料厂、 国华工业原料厂
(1945年因缺乏原料停工解散)、中和化工厂等。青岛解放前夕,这些工厂基本处于
半停半开状态。1950年,青岛维新化学工艺社硫化钠产量由1949年的149吨增到403吨。
同年, 青岛隆大颜料厂(青岛城阳化工厂前身) 建成投产,单产硫化钠,当年生产
275吨。 1951年7月,该厂改称青岛联合企业沪记化工厂,硫化钠产量达到490吨。是
年8月, 青岛新和化工厂买下中和化工厂,建成投产硫酸钡装置,联产硫化钠,年产
能力100吨。1954年,联合企业沪记化工厂因销售问题,停止生产硫化钠。到1958年,
生产硫化钠的厂家有四方化工厂(原维新化学工艺社) 、天成化工厂(1959年4月并
入台东化工厂)、新和化工厂。50年代中后期,青岛市硫化钠总产量占山东省总产量
近50%。经过60年代和70年代的发展,该产品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为保持产销平衡,
省内先后进行多次调整。青岛东风化工厂(原新和化工厂)经过数次扩建和技术改造,
1980年年产能力提高到6000吨,1981年青岛市只有该厂硫化钠列入山东省生产计划。
1990年,全省总产量为173万吨,该厂生产6484吨。
硫酸钠 又称元明粉、芒硝。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后期,日商建立大信芒硝公司,
系一小型工厂,以烘硝铁盘为主专生产无水芒硝,生产方式为手工作业,设备简单,
此外,东兴硝碱厂也有过少量生产,抗战胜利后均停产。青岛实业化工厂1952~1953
年有少量生产。1958年,青岛市盐务局所属青岛建新盐化工厂从盐卤中制取硫酸钠,
当年生产有水芒硝3047吨。 1959年,新和化工厂生产纯硫酸钠9吨。1960年,青岛台
东化工厂开始生产重铬酸钠,副产有水芒硝,1968年产量达2000吨,成为青岛市最大
的生产厂家。80年代,青岛市生产硫酸钠的厂家有青岛红星化工厂和青岛建新盐化厂,
1982年青岛建新盐化厂无水芒硝产量达1695吨。 1986年, 青岛红星化工厂产量达到
3154吨。1990年,青岛红星化工厂硫酸钠随重铬酸钠停产而停产。
亚硫酸钠 1952~1953年, 青岛实业化工厂生产粗品亚硫酸钠190吨。1963年,
该厂恢复亚硫酸钠生产,当年生产1141吨。六七十年代,青岛油漆厂、青岛台东化工
厂、青岛楼山大队化工厂、青岛9700部队化工厂生产亚硫酸钠。其中,以青岛油漆厂
所产粗品亚硫酸钠产量最高, 1970年达到141万吨。80年代,该厂是青岛市唯一生产
亚硫酸钠的厂家,年产量一般在万吨左右,1990年产量为3709吨。
硫代硫酸钠 又称海波、大苏打。1958年青岛广益化工厂生产1383吨,其中分析
海波83吨。 1966年,青岛自力化工厂建成生产装置,当年生产132吨,至1971年停产
前, 年产量均在百吨以上。 1971年青岛30中学校办工厂生产硫代硫酸钠,产量达到
200吨以上。 1976年青岛染料厂家属分厂利用回收硫酸尾气,生产硫代硫酸钠,年产
量在200吨左右。 1980年以后市场需求减少,省内只有青岛染料厂家属分厂和青岛油
漆厂分厂及其一分厂生产,1985年,青岛染料厂及青岛油漆厂分厂停产,青岛油漆厂
一分厂于1987年停产。
焦亚硫酸钠 1965年,青岛农药厂开始生产焦亚硫酸钠,是省内唯一生产该产品
的厂家, 当年生产202吨, 1968年产量达到854吨,以后转由青岛化学试验厂生产。
1971年, 青岛化学试验厂生产550吨,该厂于1973年更名为青岛橡胶机修厂,此后年
产量均在300吨左右,1978年停止生产。
硅酸钠 又称泡花碱、水玻璃。1943年,民族工商业者创办东兴工厂,在省内最
早开始生产泡花碱,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能生产56°Be′泡花碱。1945年12月,
受日本、美国产品的冲击,东兴工厂倒闭。1947年民族资本景胜工厂成立,使用小土
反射炉生产泡花碱, 仅日产56°Be′泡花碱2吨。 1949年10月, 私营东生福制碱厂
(青岛泡花碱厂前身)创立,主要生产56°Be′泡花碱,年产量在300~500吨之间。
1953年12月,该厂试制成功中性40°Be′泡花碱,随后,又试制成功58°Be′泡花碱,
并全部出口东南亚地区。1956年公私合营后,相继开发了50°Be′、36°Be′、42°
Be′、60°Be′等不同规格的泡花碱。1962年10月,该厂与青岛海水综合利用厂合并
成立青岛海洋化工厂, 为其二车间,1963年泡花碱产量达到123万吨。1966年,该车
间分出成立青岛泡花碱厂,对生产装置进行了系统改造。其中,窖炉在全国首家采用
全煤气蓄热室式马蹄焰池炉,蒸发系统采用膜式蒸发器,生产系统技术水平居国内领
先地位, 年产能力达到3万吨。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青岛泡花碱厂不断进行技术
改造, 1971年窖炉由燃煤改为燃油,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1979年年产能力达到8万
吨。1981~1983年,对整个生产工艺技术进行了改造,窖炉熔化面积增至42平方米,
双台炉年产能力达到16万吨,成为全国设备最先进,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最高,产量
最大的泡花碱厂。1984年、1989年40°Be′、50°Be′泡花碱先后获山东省优质产品
称号。1988年,40°Be′泡花碱获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全省泡花碱产量1135
万吨,青岛泡花碱厂生产95万吨。
硅酸钾钠 又称钾钠水玻璃。1967年青岛泡花碱厂开始生产,1969年,因缺乏原
料碳酸钾而停产。1984年6月,该厂改造装置,采用新工艺重新生产,年产能力达到1
万吨,是全省唯一生产厂家。1986年产量为最高,达5803吨,至1990年,产品规格达
20多个。
九水偏硅酸钠 1989年1月, 青岛泡花碱厂试制成功九水偏硅酸钠,年产能力为
200吨,当年生产117吨。1990年产量为215吨。
碳酸氢钠 又称重碳酸钠、小苏打。1952年10月,青岛华北化学厂最早投产。因
对市场了解不够,加之产品质量较差,产品销路不畅,大量积压,1953年基本处于停
产状态, 两年累计生产10755吨。1959年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开始组织生产,1963年
产量为3835吨。1965年青岛化学试验厂投产,当年产量为4728吨,1967年达到6510吨。
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先后有青岛化肥厂、青岛酒精厂崂山红寨化工厂相继投产,
1980年全市产量突破万吨。1981年后,因产品过剩、原料纯碱供应紧张,全省只有青
岛化肥厂和红寨化工厂继续生产,1988年全市亦即全省产量127万吨。
磷酸三钠 1977年,青岛自力化工厂、青岛红旗化工厂分厂先后投产。1980年以
后,青岛红旗化工厂分厂年平均产量近500吨,最高产量为1989年的49425吨。
六偏磷酸钠 又称格来汉式盐。1972年,青岛红卫化工厂(青岛第二制药厂前身)
最先生产,翌年产量73吨,以后年产量均未超过70吨。1976年该产品改由青岛自力化
工厂生产,1981年停产。
氰化钠 青岛红旗化工厂1968年开始生产,年产能力为800吨,1972年产量最高,
为371吨, 1973年为367吨,其他年份均不足200吨。1975年因工艺落后及原料缺乏而
停产。
硼酸钠 又称硼砂、四硼酸钠。1975年,青岛石灰厂(青岛建材二厂前身)投产,
年产能力700吨, 当年生产83吨, 翌年达到312吨。1980年将生产能力扩至2000吨。
1987年产量达到1885吨。1990年产量为77吨。
次氯酸钠 青岛化工厂1988年开始生产。年产能力为1000吨,当年产量为803吨。
翌年增至1182吨,1990年产量为629吨。
硝酸钠 1961年青岛台东化工厂土法生产42吨,后因产品结构调整而停产。
一水碳酸钠 青岛化肥厂1972~1973年生产600吨。
焦磷酸钠 青岛红卫化工厂1973年生产37吨。
硫化氢钠 1960年青岛台东化工厂土法生产4821吨。
亚硫酸氢钠 青岛天成化工厂(1959年并入青岛台东化工厂)于1958年开始生产,
最初生产液体,因运输不便,改生产固体。1960年产量达到567吨,1961年停产。
硫酸氢钠 青岛楼山大队化工厂1974年生产2吨。
低亚硫酸钠 又称保险粉。1958年青岛天成化工厂开始以土法生产,采用先以锌
粉与二氧化硫反应,再加纯碱的生产方法,最初产量2吨,1960年达到334吨,1962年
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