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纯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2&rec=49&run=13

1957年,化工部和中共山东省委根据国内玻璃、造纸、肥皂、洗涤剂、纺织、制
革等工业所需纯碱(化学名称碳酸钠)短缺和农业生产发展急需化肥的状况,拟于第
二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青岛兴建一座年产合成氨5万吨,联产纯碱和氯化铵各16万吨
的中型联碱法企业,定名为青岛化肥厂(1984年1月更名为青岛碱厂)。1958年5月破
土动工,但因“大跃进”的干扰及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省内资金不足,建设进度
缓慢,至1961年才基本建成厂区公用工程及重碱厂房。1962年化工部对青岛化肥厂考
察后,确定由化工部投资。鉴于当时合成氨高压设备制造质量不过关,决定改变原设
计方案, 对联碱法采取预留措施,先建设年产8万吨的氨碱装置。1963年1月1日起,
青岛化肥厂由山东省重工业厅划归化学工业部,改名为化学工业部青岛化肥厂。当年,
建设工程全面铺开,进展迅速。8月8日,化工部副部长侯德榜博士到青岛化肥厂视察,
历时6天, 对工程建设作了一系列指示。1964年底工程全部竣工,并完成联动试车。
建设中采用了大中型制碱专用设备和蒸汽煅烧炉, 全套设备均由国内制造, 共投资
4838万元。1965年4月25~30日,一次试车成功并投入正式生产,当年生产纯碱532万
吨,各项经济指标都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该厂是山东省第一座现代化纯碱厂,它的
建成投产标志着青岛市纯碱工业的诞生。翌年,纯碱产量突破生产能力,达到1367万
吨,为当时全国三大纯碱厂之一。
“文化大革命” 期间, 该厂受到严重干扰,生产时起时落。1969年仅生产纯碱
831万吨,比1968年下降4239%,1972年回升到1314万吨,1974年又剧降至649万吨,
1975年、 1976年再次回升至9~10万吨。其间,该厂生产基建摊子很大,相继建设了
小合成氨、小苏打、氯化钙、石油裂解、联碱工程及其他小产品项目。除小苏打、氯
化钙之外, 其他均为无效项目。1976年建成的石油裂解装置,总计投资910万元,因
重油不足未能投产;1974年合成氨联碱工程恢复建设,完成投资4400万元后,又将其
中已基本建成的合成氨系统下马。厂房长期失修,设备完好率仅为22%,设备故障屡
屡发生,事故隐患比比皆是,工厂管理混乱,纪律松弛,生产难以为继。“文化大革
命”10年间累计亏损2250万元。
1977年9月, 青岛化肥厂开始恢复整顿,重点进行生产自救,边整顿、边抢修。
1978年初步改善了生产条件和工厂面貌,纯碱产量提高到1404万吨,扭转了亏损局面。
1979~1982年,投资1548万元对设备、厂房进行全面恢复性大修,设备完好率提高到
973%,泄漏率降低到025‰,1981年纯碱产量高达20万吨。1982年被评为化工部设备
管理先进单位,并建成全省第一个“无泄漏工厂”。其间,石灰窑实现了联锁程序控
制,各项工艺指标领先于国内同行业。产品1981年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1983年获
国家质量金奖。
1983年底, 开始实施保产20万吨技措项目, 计划投资988万元, 故该项目又称
“988”工程。1984年12月全部竣工,共计投资1269万元,纯碱年产能力达到20万吨,
当年生产纯碱231万吨。1985年1月开始实施由年产能力20万吨扩至30万吨的改造工程,
总投资12359万元。1988年竣工,当年生产纯碱311万吨。在扩建改造中,采用了高效
蜂窝填料澄清桶、二氧化碳透平压缩机、直径32米蒸馏塔和20平方米滤碱机,还研制
开发了蒸馏废液闪发装置、 煅烧热碱回收系统和自身返碱蒸汽煅烧炉,建成年产8万
吨重质纯碱项目。1987年11月,开工建设化工部批准的重点技术引进项目干法加灰工
程,总投资2560万元,采用从荷兰阿克苏公司引进的干法加灰软件和从联邦德国引进
的石灰磨料机,该项目于1990年竣工。该厂自行研制的国内最大的直径2500毫米自身
返碱煅烧炉,获1988年第37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铜牌奖。
1984年后,该厂引进多项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从日本、瑞典引进17台钛平板换
热器用于蒸馏和吸收, 传热效率较原来的冷却设备提高10倍多; 从日本引进TDCS—
2000计算机用于碳化工序的生产控制,1986年夏季投入运行,1988年初步实现碳化工
序自动控制,属国内同行业首创;1989年,开工建设从荷兰引进的“干法加灰蒸馏”
技术项目。 该厂纯碱产量自1981年突破20万吨后持续增长, 1985年生产2603万吨,
1990年生产3048万吨,占全省纯碱产量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