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盐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2&rec=32&run=13

1947年9月, 中国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第一化工厂(青岛化工厂前身)建
成投产,采用电解法生产烧碱,同时在省内最早开始生产合成盐酸,生产装置为石英
合成塔, 年产能力为1000吨。但当时生产不能正常进行,日产仅为1吨(按氯化氢含
量31%计, 下同),自1947年9月至1949年5月,共生产154吨。该厂所产盐酸部分供
印染厂使用,其余自用于氯化锌生产。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第一化工厂于当月恢复生产,是年生产盐酸78吨,
1950年增至210吨。 1954年新建同等规模生产装置一套,年产能力提高到2000吨,当
年产量突破生产能力达到2390吨。直至1958年之前,青岛化工厂是山东省唯一的合成
盐酸生产厂家。 1958年,国家在该厂投资204万元,新建氯化氢工序,淘汰原生产装
置, 安装日产30吨铁制合成炉5台,开始为陶瓷填料吸收塔,后改进为钢衬胶泡罩吸
收塔,盐酸年产能力提高到15万吨。1959年盐酸产量突破万吨,1960年达到154万吨。
50年代末,青岛市化工企业在大搞化工“小土群”活动,建成四五组土法生产盐
酸装置,实际投产两组。这些土法生产的盐酸成本消耗高,技术经济指标不过关,不
仅没有经济效益,反而造成很大浪费,很快停产。60年代初,青岛市盐酸生产大幅度
滑坡,1961年,青岛化工厂盐酸产量剧降至7400多吨。1963~1966年,山东省对电解
法烧碱厂进行调整, 合成盐酸生产只保留青岛化工厂一家, 其生产逐步得到恢复,
1966年达到145万吨。
1970~1975年,青岛市盐酸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1970年青岛红旗化工厂恢复电
解法烧碱生产,并建成年产6000吨盐酸装置。同年10月,胶南化工厂建立,与电解法
烧碱同时投产盐酸,年产能力为3000吨。1975年,青岛化工厂投资1105万元,对盐酸
生产装置进行迁建和技术改造,新增日产50吨铁制合成炉6台,形成4万吨的年产能力,
采用降膜吸收工艺,增加脱吸工艺,产品质量有明显提高。“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始,
盐酸产量逐年下降,1974年只有4000余吨。青岛红旗化工厂、胶南化工厂产量也远低
于生产能力。青岛红旗化工厂最高年产量为1972年的1839吨,最低年产量为1975年的
607吨; 胶南化工厂自1970年投产至1974年,年产量均在1000吨以下,1975年才达到
1300吨。
随着电解法烧碱的发展,山东省合成盐酸生产逐步发展起来,至1978年全省16个
氯碱企业都建立了合成盐酸装置, 年产能力共计699万吨,青岛化工厂始终是省内生
产规模最大、 产量最高的合成盐酸生产企业。1978年全省生产合成盐酸602万吨,其
中青岛化工厂262吨,占全省总产量的435%。
1978年后, 青岛市盐酸生产持续稳定增长。1978年全市产量共计318万吨。1979
年胶南化工厂新增2台“三合一” 石墨合成炉,既解决了设备腐蚀问题,又减少了污
染,1982年又采用了降膜吸收工艺。
青岛化工厂于1982年改进氯化氢生产工艺,由填料塔吸收改为降膜吸收和石墨冷
却,大大提高了氯化氢吸收率,外排废水含酸量由638g/L降至30mg/L,按年产盐酸45
万吨计, 可增产31%盐酸1842吨;1988年投资118万元,进行盐酸包装尾气治理,减
少了空气污染。 1988年后,青岛化工厂年产量均在425万吨以上。盐酸生产企业在发
展生产的同时,加强了技术改造和环境保护措施。1990年投资20万元,采取盐酸罐车
包装和槽车包装尾气治理措施,防止了包装尾气外逸。
1990年,青岛市合成盐酸年产能力总计54万吨,占山东省总能力(包括副产盐酸)
1865万吨的345%; 产量总计6万吨, 占山东省总产量(包括副产盐酸)2242万吨的
373%。青岛化工厂年产能力为4万吨,年产量为429万吨,居全省同行业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