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化学肥料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2&rec=3&run=13

1959年,青岛肥料厂(青岛磷肥厂前身)采用高炉法生产钙镁磷肥;1965年,即
墨化肥厂建成并投产合成氨,产品为氨水,与此同时,青岛染料厂也开始少量生产硫
酸铵。青岛市化肥工业开始建立。
1966~1973年,青岛氧气厂合成氨车间、青岛化肥厂合成氨车间、平度化肥厂、
胶南化肥厂、莱西化肥厂、胶县化肥厂、崂山县化肥厂相继建成,均生产氮肥。其间,
磷肥生产厂(点)也迅速增加,除青岛磷肥厂外,胶县磷肥厂、莱西磷肥厂、平度磷
肥厂、青岛染料厂、胶县化工厂、胶南海洋化工厂等相继投产。到1973年,全市共有
化肥生产厂(点) 23个。其中,氮肥厂(点)9个(青岛染料厂兼产硫酸铵),磷肥
厂(点)16个(即墨化肥厂兼产磷肥)。全市合成氨产量245万吨,氨水总量为896万
吨。 磷肥产量达到912万吨, 其中,过磷酸钙361万吨、钙镁磷肥47万吨、磷矿粉肥
8024吨、沉淀磷酸钙66吨。这一时期,化肥工业受“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
存在相当大的盲目性,普遍存在“吃不饱”(原材料供应不足)和“吃不了”(原料
煤利用率低)、规模较小等带来的高消耗、低产出、浪费大、效益差的弊病,资源浪
费问题更为突出。
青岛市从1975年开始对全市的化肥厂(点)进行调整,对产品质量差、消耗大、
亏损严重,生产时断时续难以为继的厂(点)实行关、停、并、转,对基本生产条件、
管理条件和效益较好的厂(点) , 择优进行了技术改造。 1990年,全市化肥厂
(点)从1975年的23个调整为7个,化肥产量由1377万吨增加到3541万吨,增长157倍;
主要化肥品种碳酸氢铵、氨水、尿素、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8万吨、
12万吨、4万吨、14万吨和1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