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推车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2&rec=128&run=13

1938年5月,日本桥石护谟株式会社BS制胎场开始生产手推车胎,1940年生产“BS”
牌26×21/2HC、28×13/4HC、29×400HC、30×5HC、32×6HC5种规格的手推车外胎
1671条,内胎7523条。1942年,青岛同泰胶皮厂利用日本式八瓣硫化机开始生产手推车
胎。1945年,日本青岛胶皮工业株式会社青岛胶皮工厂生产手推车外胎2.61万条,内胎
3.24万条,其规模、产量为华北地区之最,基本垄断了华北市场。
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市橡胶工业生产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47年,全市手推
车胎外胎产量仅为600条,内胎1170条。同年5月,烟台亿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同泰胶
皮厂合资组建同泰胶皮厂股份有限公司,勉强生产出的手推车胎,因质量欠佳而滞销被
迫停产,只好将充斥市场的美国旧轮胎买来,割成小胎,手工割成牙子,做成小型手推车
胎卖出。至1949年初,原料供应断绝,产品销售失去市场,该厂遣散工人,再次停产。青
岛橡胶厂也因工厂混乱不堪, 设备无更新,生产无发展,产量低于日本经营时期。1945
~1948年,全市共计生产手推车胎外胎1.11万条,内胎4.05万条。
青岛解放初期,全省农村生产运动已经开展起来,手推车胎市场需求量增加。青岛
同泰胶皮厂开始召集工人,恢复生产。工人们大胆革新,利用旧式八瓣硫化机生产出了
农村急需的26×21/2手推车内、外胎。
1952年,青岛橡胶厂的手推车胎生产设备迁往第三分厂(青岛第六橡胶厂前身)。
同年,青岛同泰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手推车轮胎。翌年,青岛复兴电线
橡胶厂建成投产, 当年生产手推车胎外胎1205条。青岛市手推车胎生产厂家已有3家,
手推车胎年产能力达50万套。1954年, 同泰橡胶厂外胎成型班产量由每班每人40余条
提高到80余条,内胎硫化由过去班产400余条,增加到1000余条。1956年,该厂生产手推
车胎外胎41.27万条,内胎36.06万条。1958年,青岛第六橡胶厂力车胎生产车间全部人
员及设备迁入同泰橡胶厂,同泰橡胶厂从而扩大了生产能力,成为全国手推车胎生产的
重点企业之一。 是年, 该厂“骆驼” 牌手推车胎外胎产量达119.61万条, 内胎产量
110.11万条。1959年, 该产品在山东省博山地区全国第一个手推车胎外胎实际使用评
比中,以800吨/千米名列全国第一。
60年代, 青岛同泰橡胶厂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采用单模、双模硫化机生产,改
变了落后的八瓣硫化机的生产方式;采用充囊机充囊, 为全国同行业首创;手推车胎
外胎采用外胎翻胎包装机包装, 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为
改善力车胎产品质量, 该厂研制开发了无接头内胎和硬边26.5×2.75手推车外胎。
1964年, 青岛四方橡胶制品厂(后改为青岛橡胶制品二厂)开始生产手推车胎。到60
年代末,青岛市手推车胎外胎产量达163.5万条,内胎产量164.8万条。
1971年, 青岛同泰橡胶厂8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跨入全国力车胎行业先
进行列。翌年,全市手推车胎外胎产量达221.77万条、内胎产量228.68万条。1974年,
由于“批林批孔”的冲击,青岛同泰橡胶厂领导机构瘫痪,生产秩序混乱,全厂只剩下1
个领导干部,工业总产值只完成了全年的一半。是年,全市手推车胎外胎产量仅为76万
条、内胎产量仅为72.61万条。1977年,该厂采用了16模力车胎自动硫化机;改造了力
车胎自动成型机组,实现了力车胎成型自动化。70年代末,青岛同泰橡胶厂分厂、青岛
第二橡胶厂分厂相继建起了手推车胎生产线,全市手推车胎年生产能力达到230万套。
1982~1988年, 胶州东顺橡胶厂、青岛双驼轮胎厂、青岛振华橡胶厂、胶州市石
龙橡胶制品厂、 青岛滨海橡胶厂、即墨橡胶制品厂等6家手推车胎生产厂相继建立。
全市手推车胎年生产能力达431万套。
在此期间, 青岛同泰橡胶厂27×3和27×4两种手推车胎新品种研制成功并投入生
产。1989年,青岛橡胶制品九厂建成了年产能力20万套的26×21/2手推车胎生产线。
青岛同泰橡胶厂开发研制了4.00—8型手推车胎外胎, 该厂手推车胎产品已发展到5个
规格、7个品种, 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1990年,青岛同泰橡胶厂黄岛分厂建成手推车
胎生产线。青岛市手推车轮胎生产厂已发展到12家, 外胎年产能力达到431万条,内胎
年产能力达到414万条。全市力车胎产量达780.51万条,内胎产量达838.8万条,分别占
全省力车胎年生产量的72.11%和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