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轮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2&rec=125&run=13

飞机轮胎 1951年, 青岛橡胶厂开发生产了飞机轮胎。产品品种分别为飞机主轮
轮胎9000×300—370(09胎) 、 1100×395(91胎)、1200×450(25胎)、1400×
485(81胎),此胎系列为美制C—46型飞机配用,是国内生产的最大规格的轮胎;飞机
尾轮轮胎有660×160(66胎) 、 530×230(35胎)、470×210(14胎)、770×330
(27胎)。1952年,以该厂为基础成立山东橡胶总厂(1958年改为青岛第二橡胶厂)。
同年,飞机尾轮轮胎产品全部移交沈阳第三橡胶厂生产。
汽车轮胎 1935年、 1936年, 日本商人分别投资100万日元和30万日元建立桥石
BridgeStone护谟株式会社制胎场(简称“BS制胎场”)、鑫和护谟株式会社,开始生
产汽车轮胎。BS制胎场1940年脱离总厂, 成立日本车胎股份公司青岛分公司。主要生
产32×6、32×7两种型号的卡车轮胎内、外胎,年产量约为9000套,商标为“BS(皮爱
司)”。1944年,与日本护谟株式会社太阳胶鞋场合并,成立青岛胶皮工业株式会社青
岛工厂, 资本由200万日元增至1100万日元,成为日资在中国开办的最大的橡胶制品工
厂, 内外胎年生产能力均为12万条。是年,汽车轮胎外胎产量达到1.30万条,内胎产量
1.28万条。分别占华北地区总产量的50%~70%和30%~60%。鑫和护谟株式会社规
模也相当大,仅次于青岛胶皮工业株式会社青岛工厂,并拥有当时最新式传导带用平板
加硫机及胎用帆布织机。抗日战争胜利后, 青岛胶皮工业株式会社青岛工厂被南京国
民政府经济部鲁豫晋区敌伪产业局接收, 改称青岛橡胶厂,1947年7月转让给国民党中
央党部财经委员会,易名为齐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橡胶厂。时值国民党发动内战,交通
不畅,原料来源不足,只能勉强维持局部生产,1947年仅开工1个月。到1949年6月,四年
间共生产汽车轮胎外胎2.58万条, 内胎2.32万条。鑫和护谟株式会社在未接收前被美
军占用, 设备毁坏严重, 后将部分设备拆迁青岛橡胶厂, 其新式平板加硫机等设备于
1948年被拆运台湾。
青岛解放后, 青岛橡胶厂成为国有企业,随即恢复生产。1950年,更新改造了生产
工艺和设备,将立式硫化罐改造成带有平衡器的硫化罐,并安装了电动起重设备和万能
定型机及全套热水循环系统, 初步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
率和产品质量。是年, 汽车轮胎外胎产量达到3.36万条,内胎产量3.45万条,垫带产量
3.72万条;外胎产量比1949年提高了3倍,产品合格率从1949年的99%提高到99.85%;
产品已有5个规格9个品种,商标改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该厂的扩建和
改造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项目。5年内投资1886.6万元, 新建厂房6.23万平方米,新增
添设备55台。先后将橡胶的塑炼、混炼由开放式炼胶机改用密闭式炼胶机;帘布压延
由刮浆后三辊压出机贴胶改用四辊压延机直接贴胶;胎面由压坯机压型改用压出机出
型;轮胎成型由核芯式改用半芯轮式;硫化由单嘴气囊充水改为双嘴循环;内胎硫化,
内压由冷风改为蒸气,提高了工效和产品质量;内胎插嘴由用夹子改为插口,扭帽改为
粉子泥。同时,改进运模滚送,由水平式改为斜坡式,减轻了劳动强度。另外,胎面配方
开始掺用热聚丁苯橡胶;胎体骨架材料由棉帘线改用人造丝帘线。经过改造, 提高了
机械化水平, 初步实现了生产连续化,降低了原料消耗,减轻了劳动强度;汽车轮胎年
产能力由解放初期的7.4万套提高到30.1万套。1954~1957年,该厂汽车轮胎产量平均
增长速度为26.98%, 为全国橡胶加工业产量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 产品合格率达到
99.97%。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全市汽车轮胎总产量达到377.03万套,比第一个五年
计划时期提高了3倍, 出口68万套,远销朝鲜、苏联、阿尔巴尼亚、波兰、巴基斯坦、
伊朗、也门、毛里塔尼亚、越南、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1965年,青岛第二橡胶厂按照中国橡胶工业公司调整布局的统一部署,将特种轮胎
生产迁往宁夏银川, 成立银川橡胶厂,并援助了全部生产设备的三分之一,输送干部、
职工660人。是年, 该厂完成了自1958年开始的技术改造,改进了压延机、浸胶机、压
出机、自动揭模机、翻胎机、装模吊胎机以及电气仪表等设备, 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和
产品质量。在中国橡胶工业公司组织的开展技术攻关、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轮胎质量
的攻关会战中, 该厂利用轮胎质量会战的成果,对全厂生产流程进行了大调整,迁装设
备上百台,生产流程更趋合理,汽车轮胎质量进一步提高。经两年行驶试验,1969年,获
得了汽车轮胎合格率、 行驶里程、单位磨耗和翻新率等4项全国第一。具有当代国际
先进水平而且难度较大的科研项目子午线轮胎, 也在此期间开始列题研制开发。60年
代末,青岛红卫橡胶厂(原同泰橡胶厂)研制开发出6.50—16汽车轮胎,商标为“骆驼”
牌。1970年, 全市汽车轮胎外胎产量达到71.86万条,内胎产量72.8万条;出口轮胎27
万套,远销朝鲜、巴基斯坦、新加坡和阿拉伯国家。70年代初,按照化工部加强内地建
设,推进地区橡胶制品生产的配套的统一部署,青岛第二橡胶厂先后在省内和国内援建
了肥城橡胶厂和湖北东风轮胎厂,输送干部、工人406人。1974年,因燃料短缺,停电频
繁, 生产遭受一定的损失,全市汽车轮胎外胎年产量仅为34.17万条,内胎产量为31.87
万条。经过整顿,1976年汽车轮胎产量迅速回升,外胎产量达到73.38万条,内胎产量增
加到73.72万条, 产品增至10个规格、17个品种。翌年,青岛第二橡胶厂自行研制成功
并投入使用了橡胶配方小药自动称量机组,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配方精
确度, 同时降低了粉尘浓度。1980年,青岛第二橡胶厂汽车轮胎外胎产量超过80万条,
出口轮胎16.8万套,产品增加到16个规格、23个品种。其中11.00—20载重汽车轮胎外
胎获国家质量银奖; 9.00—20尼龙结构汽车轮胎外胎被评为化工部优质产品。是年,
全市汽车轮胎外胎产量达到102.13万条,内胎产量108.37万条。
1981~1987年,青岛第二橡胶厂建成了6140平方米子午线轮胎车间,引进25台子午
线轮胎双模硫化机, 形成年产10万套子午线轮胎的生产规模;完成“以机代罐”技术
措施; 研制开发了11个规格、49个轮胎新品种;汽车轮胎9.00—20获国家质量银奖,
11.00—20丁基内胎获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其间,青岛第二橡胶厂分厂、青岛滨海橡
胶厂、青岛橡胶制品二厂、青岛橡胶制品三厂、青岛橡胶制品九厂等轮胎生产厂相继
建立,全市汽车轮胎生产企业发展到7个,汽车轮胎外胎的年生产能力提高到207.3万条,
内胎年产能力提高到227.3万条,产品增加到36个规格、127个品种。1985年,全市汽车
轮胎外胎产量为162.5万条, 内胎产量182.16万条。1986年,利用引进的二段成形机和
硫化机生产小型轮胎2.8万条,开拓了新的销售市场,1987年,为中美合资北京吉普车有
限公司生产的BJ213吉普车配套而研制了P215/75R15子午线轮胎, 填补了国内空白,并
通过试验场实际使用强化试验, 开始批量生产; 青岛第二橡胶厂引进子午线轮胎动
(静)平衡试验机为江苏省镇江汽车制造总厂研制的9.00R16沙漠专用汽车轮胎,也投
入批量生产。 其间, 6.50—16轻型卡车轮胎获国家质量银奖, 11.00—20丁基内胎和
6.50R16轻型卡车子午线轮胎、 7.00—20和7.50—20载重汽车轮胎被评为山东省优质
产品。
1988年, 全市汽车轮胎外胎产量达到195.36万条,内胎产量225.85万条。其中,子
午线汽车轮胎产量为7.56万套, 出口汽车轮胎6.7万套。产品增加到46个规格、163个
品种。是年, 青岛第二橡胶厂生产的轿车轮胎系列和丁基橡胶内胎系列双获化工部优
质产品称号。1989年,青岛第二橡胶厂相继采用了XJL—250变速滤胶机,引进了意大利
成型机组, 内胎硫化由蒸汽改用直供管路,安装使用了42台双模硫化机,内胎实现了丁
基化, 胶料采用30%~40%丁苯橡胶配方,安装1台计算机控制的小药配方自动称量电
子秤。是年,该厂子午线轮胎外胎产量达到10.5万条,出口轮胎7.68万套;载重汽车轮
胎系列获国家质量金奖。1990年,全市汽车轮胎外胎生产能力达到310.86万条,内胎年
生产能力为219.14万条。生产普通载重汽车轮胎外胎69.46万条,轻型载重汽车轮胎外
胎14.91万条,载重汽车轮胎内胎100.86万条;轿车轮胎外胎9.39万条,内胎7.56万条;
工程机械汽车轮胎外胎产量0.33万条,内胎产量0.22万条。其中,子午线轮胎产量9.16
万套(仅青岛第二橡胶厂生产), 出口汽车轮胎5.44万套。青岛市汽车轮胎外胎产量
占全省总产量的40.63%, 内胎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49%。产品发展到50个规格、173
个品种。
农用轮胎 拖拉机轮胎、 农林机械轮胎及马车轮胎统称为农业用轮胎。1956年,
国营青岛第二橡胶厂开始生产马车轮胎,但产量一直不高。1958年,该厂研制开发了32
×6马车轮胎3个品种以及12.75—24、8.25—24、4.00—15、10.00—28拖拉机轮胎和
9×16、12×12、14×28收割机轮胎。是年,马车轮胎外胎产量达到17.1万条、内胎产
量15.9万条。1962年,该厂开始批量生产拖拉机轮胎,当年外胎和内胎产量分别为2800
条和3600条。
70年代初开始, 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农用轮胎的需求量逐年增长。1971年,
青岛同泰橡胶厂建立拖拉机轮胎生产车间, 主要生产拖拉机轮胎和农林机械轮胎。
1972年形成流水线生产后产量逐年增加,1976年拖拉机轮胎外胎产量达到9.8万条、内
胎产量达9.7万条, 有4.00—20、4.00—16、6.00—16、7.50—16、9.50—24等5种规
格。
1980年, 青岛第二橡胶厂在原“五七”工厂的基础上成立青岛第二橡胶厂杂品分
厂(1985年更名为青岛第二橡胶厂分厂),主要生产小型农用轮胎外胎、内胎,产品有
4.00—12和4.00—16内、外胎。是年, 全市拖拉机轮胎外胎产量增加到16.21万条,内
胎产量增加到13.04万条;马车轮胎外胎产量达20.36万条、内胎产量22.19万条。
1981~1986年, 青岛第二橡胶厂生产的“海燕”牌11—32拖拉机轮胎获山东省优
质产品称号, 并在全省拖拉机轮胎评比中获第一名,7.50—16拖拉机轮胎和32×6马车
轮胎分别获得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同泰橡胶厂生产的“骆驼”牌4.00—16拖拉机轮
胎,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1988年, 青岛滨海橡胶厂、青岛振华橡胶厂、胶州市石龙橡胶制品厂、青岛橡胶
制品二厂、青岛橡胶制品九厂相继建起了农用轮胎生产线。是年, 全市农用轮胎生产
厂、 点发展到8个; 拖拉机轮胎外胎年产量达到50.48万条, 马车轮胎外胎产量达到
6.66万条(青岛第二橡胶厂生产), 农林机械轮胎外胎产量4.44万条(青岛同泰橡胶
厂生产)。1990年, 青岛同泰橡胶厂黄岛分厂、青岛黄海轮胎厂、青岛第二橡胶厂即
墨翻胎厂先后建立农用轮胎生产线。全市农用轮胎生产厂、点扩大到11个, 外胎年生
产能力为91.66万条、内胎生产能力为78.3万条。全市拖拉机轮胎外胎产量达44.16万
条,马车轮胎外胎产量1.66万条,农林机械轮胎外胎产量8.89万条。农用轮胎内胎产量
合计56.72万条。
摩托车胎 1968年,青岛同泰橡胶厂为适应军工和市场的需要,投产了3.25—16、
3.75—19两种规格的摩托车轮胎外胎。
1970年, 建立拖拉机胎生产车间,摩托车胎相随形成规模性的生产线,产量开始上
升。是年, 摩托车胎外胎产量达到3.63万条,内胎产量3.78万条。直到70年代末,青岛
同泰橡胶厂是省内唯一生产摩托车轮胎的厂家,年生产摩托车胎外胎5.74万条,内胎产
量5.67万条。
80年代初,该厂研制开发了2.25—17、2.50—17轻骑摩托车胎。1984年,摩托车胎
外胎产量达20.89万条、内胎产量21.37万条。翌年, 青岛滨海橡胶厂、青岛橡胶制品
二厂、青岛橡胶制品三厂、青岛橡胶制品九厂相继投产了摩托车轮胎。青岛市摩托车
轮胎生产厂增加到4个,年产摩托车轮胎外胎41万条、内胎产量37.7万条。青岛同泰橡
胶厂生产的“金鹿”牌3.75—19、2.25—17、2.50—17、3.25—16四种规格的摩托车
胎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80年代后期, 青岛同泰橡胶厂先后研制开发了2.75—18、2.75—14、2.25—17、
2.50—17、 2.50—18、4.00—18等规格的摩托车轮胎和4.00×8摩托车赛车轮胎。其
中, 4.00—18摩托车胎以其优良的性能表现,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填补了
国内空白。1990年, 青岛第二橡胶厂分厂和劳动服务公司所属小胎厂、青岛同泰橡胶
厂黄岛分厂先后建立摩托车轮胎生产线。青岛橡胶制品二厂和青岛橡胶制品九厂摩托
车轮胎停产。是年, 青岛同泰橡胶厂摩托车胎增加到26个品种。全市摩托车胎外胎产
量达到63.56万条,内胎产量48.7万条;摩托车胎外胎生产能力提高到119.1万条,内胎
生产能力达到109.3万条;分别占全省年生产能力的52.56%和49.17%。
1990年, 青岛市轮胎生产厂有青岛第二橡胶厂及其分厂和其所属劳动服务公司小
胎厂、青岛同泰橡胶厂及其分厂、青岛滨海橡胶厂、青岛橡胶制品二厂、青岛橡胶制
品三厂、青岛橡胶制品九厂、青岛永泰橡胶厂、青岛新颖橡胶厂、胶州石龙橡胶制品
厂、青岛振华橡胶厂等13家。产品包括普通载重汽车轮胎、轻型载重汽车轮胎、轿车
汽车轮胎、工程机械轮胎、工业用轮胎、农业用轮胎(包括拖拉机轮胎、农林机械轮
胎、马车轮胎等)、摩托车轮胎(包括轻骑摩托车轮胎)共7个大类、68个规格、191
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