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料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2&rec=115&run=13

20世纪40年代,青岛地区出现生产铅丹、红土的手工作坊,这类产品多以天然矿
物简单加工而成,产量一直很低。
1951年,青岛联合企业沪记化工厂(青岛城阳化工厂前身)建成年产30吨红丹的
装置, 虽然属土法生产,而且PB2O4含量只达到70%左右,但却标志着青岛颜料生产
由作坊式向工业化的转变。1954年7月,新建氧化炉4座,添置巴尔顿炉1台、粉碎机2
台, 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年产能力达到600吨,当年生产112吨,PB3O4含量达到98
%以上, 翌年产量突破200吨。 1958年, 国家投资47.28万元, 新建红丹车间厂房
2336.7平方米,建成两大生产工段,新上氧化炉40座,巴尔顿炉4台、粉碎机6台,年
产能力达到3000吨。此后,红丹产量大幅度上升,50年代末达到2500多吨。50年代青
岛市颜料产品除红丹外,还有醇溶苯胺黑。
1961年,青岛城阳化工厂开始生产黄丹,当年生产115吨,翌年接近200吨,此后
产量迅速增加,至60年代末已近2000吨。与此同时,红丹生产亦迅猛增长,60年代末
已接近4300吨。 1965年,青岛城阳化工厂投资6万元新建铬黄车间,设计能力为年产
800吨。当年生产45.08吨,翌年增至408吨。1966年,青岛染料厂投产油溶性苯胺黑。
至1969年, 青岛市已能生产无机、有机两大类颜料5个品种,无机颜料类有红丹、黄
丹和铬黄,有机颜料类有苯胺黑系列的油黑和醇黑。1969年,全市主要颜料品种生产
总量达到7425吨。 其中有机颜料类250吨、无机颜料类7175吨。1971年,胶县化工厂
开始试产立德粉,翌年建成年产能力3000吨的生产装置。1978年,该厂建成年产能力
2000吨氧化锌生产装置。
70年代,无机颜料类的红丹生产减少,由60年代末的年产4000多吨下降到2500~
3000吨, 黄丹基本稳定在年产1500吨左右,铬黄由60年代末的近1000吨骤降至250吨
以下。 有机颜料类的醇黑、油黑生产则稳定增长,醇黑由60年代末的150多吨增至近
400吨。
1985年,青岛胶南化工厂建成华蓝颜料生产装置,年产能力1000吨,投产后产量
微小。 80年代,苯胺黑系列的醇黑生产进一步扩大,由80年代初的300多吨增至80年
代末的600多吨; 油黑生产仍保持在100吨以上。 无机颜料品种中的红丹、黄丹降至
1200吨左右。 铬黄降至650左右;立德粉、氧化锌生产持续增长。1986年胶县化工厂
将立德粉年产能力扩大到5000吨,1990年立德粉产量达到5862吨,氧化锌达1000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