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2&rec=112&run=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德国、日本商人相继在青岛开设商行,
经销合成染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输入的染料急剧减少,民族染料工业开始发展起
来。
1919年9月,青岛民族资本“福顺泰”洋杂货店经理杨子生投资2万银元,创办青
岛维新化学工艺社(青岛染料厂前身,以下简称“维新社”),是国内第一个化学染
料厂,素有“民族染料第一家”之称。该社的创立,还标志着青岛化学工业的诞生。
维新社原址在台西镇, 规模较小,设备简陋,聘请日本移民3人担任技师;生产“丹
凤”牌煮青(硫化青),年产量不足百吨,所需原料全部购自日本。1922年,因该社
排放的硫化氢等废气对日本青岛守备军电台“颇多障碍”,被迫迁至四方村北山一路
22号址。迁址后,添置了电驱动密封夹套设备,并增加了甲基紫(碱性紫5BN)品种,
煮青产量由原来日产200公斤增至1750公斤左右, 产品销往山东、河南、直隶(今河
北)3省。1928年,民族工商业者投资3万银元,创办中国颜料厂,也聘请日本人为技
师,生产“织女”、“电光”牌硫化煮青,大华颜料公司也于同年创立。
30年代初,维新社资本已达25万银元,有工人50多名。1932年青岛正业颜料公司
建立, 生产“天女”牌硫化煮青,年产能力在300吨左右。硫化合成染料较之天然染
料使用方便,而且价格便宜,深受小型土布染房和农村家庭欢迎。至1934年,青岛市
染料生产厂家(作坊)达10余家。
1934年,日本财团企业帝国染料制造株式会社拟在青岛开设工厂,经日本技术师
斡旋,维新社同意与其合作,帝国染料制造株式会社投入资金16万银元,维新社成为
合资企业。 1935年6月,维新社正式更名为株式会社维新化学工艺社(以下简称“株
式会社维新社”),由日本人出任社长,并重新向青岛当局领取租地等凭证,维新社
遂被日本人所控制。是年,合资双方再度扩充资本,由20万银元增至50万银元(中方
18万银元,日方32万银元)。合资后,添置了滚筒式干燥机,开始生产BX粉青(粉末
状硫化黑染料),年产量增至1300余吨。1936年,又增加硫化碱产品,年产能力2000
吨,商标为“桃”牌。株式会社维新社生产规模虽经一再扩张,但受到中国颜料厂、
正业染料公司等民族染料企业的激烈竞争。1937年,帝国染料制造株式会社为排挤民
族染料工业,决定“联合日人在华内地之同业中有力者”,以青岛株式会社维新社为
本店,将上海日商“三和颜料厂”纳入,称“上海分场”,在天津兴建年产2500吨硫
化青分厂。 帝国染料制造株式会社再度扩股筹资, 计划使株式会社维新社资本达到
100万日元(实际为70万日元)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政当局于撤离青岛时,
将株式会社维新社厂房焚毁。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 2月,株式会社维新社重建工厂,9月大部分恢
复生产,1939年生产全部恢复,产品有煮青、硫化青、硫化碱、甲基紫,商标为“三
菱丹凤” ,销售于天津、上海、汉口及华南地区。是年,煮青、硫化青产量达2.7万
吨,职工由复工之初的130人增至239人。1940年2月,株式会社维新社股本达到100万
日元,更名为维新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维新株式社”),社长、常务董事
都由日本人担任。
日本侵占期间, 青岛民族染料工业横遭摧残。1938年7月,日商欲与中国颜料厂
“合作”,遭到拒绝后便以17万元(联银币)强制购买。日本殖民者垄断了染料生产、
原料来源和市场,排挤、打击民族染料企业,迫使它们迅速倒闭。1940年后虽有华德
颜料公司、协成颜料厂、复兴颜料厂、益新颜料厂等民族染料厂先后恢复或创立,但
多系前店后厂的小型手工业作坊,以硫化青、硫化碱为原料,生产膏子青出售,年产
量最高的不足百吨,最低的仅有0.1吨。1944年民族工商业者投资100万元(伪币),
建立崂山颜料化学工厂, 因设备尚称完善,厂址宽敞,开工不到1年,便被日商借口
为日本海军生产军需品,仅以50万元(伪币)“购买”。在中国民族染料工业的废墟
之上,日资控制的维新株式会社和中国颜料厂,得以较大发展,成为对华经济掠夺的
有力工具。维新株式会社于1942年建成硫化蓝场(车间),年产能力60吨。翌年,投
产猩红色基(大红色基G) 、硫化黄褐、瓷染长黄等品种,以供军需。中国颜料厂增
加了硫化碱炉、硫化锅2口、圆桶干燥机2部、大锅炉、粉碎机等设备及仓库等建筑,
因享有某些特权, “获利颇丰” 。 经日本人8年经营,维新株式会社发展成为国内
“规模最大,设备完善”的染料生产厂家。
抗日战争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交通梗阻,原料无着,物价飞涨,青岛市染
料工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维新化学厂(前维新株式社)自接收后一直未能正常开工,
1947年因误用青岛震明德商行2.4——二硝基氯苯, 致使硫化青场两度爆炸,生产中
断, 厂长引咎辞职,1949年6月青岛解放前,该厂因生产停滞而两度遣散员工,只剩
下78人。中国颜料厂股份有限公司(前中国颜料厂)厂内长期驻有军队,破坏严重,
一直未开工生产,所有机器全部废置,只留几个人看管,仅以大锅用粉青少量改制煮
青出售,以维持开支。
1949年6月青岛解放,青岛维新化学厂收归国有,仅以3个月的时间,即全部恢复
了硫化青、 蓝、黄及硫化碱生产,当年生产硫化染料207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
村对煮青染料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从而促进了青岛市染料工业的发展和再度繁荣。
1950年,中国颜料厂股份有限公司修复部分机器设备,开始生产煮青、粉青。其间,
崂山颜料工厂、裕德化学工业社、华德颜料公司、洪泰化学厂、大安化工厂、农民染
料厂、宏新化工厂等一批私营染料厂家相继恢复生产或投产。1952年全市生产染料近
3100吨,其中维新化学厂生产2848吨。是年,维新化学厂更名为青岛染料厂,开
发生产了碱性紫、 直接蓝、枣红色基GBC等新染料品种,青岛市染料产品开始向多样
化方向发展。
50年代,随着纺织工业的恢复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机织染色布和印染
花布成为普遍采用的衣料,农村自织土布生产锐减,自染土布作坊纷纷停业,煮青染
料销路日益狭窄,单一生产煮青的厂家,包括一些也少量生产粉状硫化染料的厂家如
中国颜料厂股份有限公司等,至1955年已基本停产。青岛染料厂则从1952年即开始压
缩煮青生产,发展碱性染料、直接染料、冰染染料产品,适应市场新的需求,获得较
快的发展。
1953年,青岛染料厂接管久裕化工厂。1955年,对硫化蓝、硫化青两车间进行扩
建, 生产能力增加1倍。1956年,又相继合并了中国颜料厂、洪泰化工厂、大安化工
厂、农民染料厂和宏新化工厂。是年,该厂先后建成硫化深蓝、耐晒蓝两个生产车间,
翌年相继投产。1957年,各种染料总产量达到4143吨,染料品种增加到15个。是年,
该厂采用醇溶苯胺黑经磺化、中和反应,生产出新品种酸性粒子元青,当年生产12吨。
1958年,青岛染料厂生产染料4386吨,品种增至28个,但大多数产品产量极少,中性
系列6个品种只生产了6吨。是年末,青岛染料厂更名为四方化工厂。1963年该厂开发
投产了两个重要的染料及医药中间体双乙烯酮和二乙苯胺(乙酰乙酰苯胺)。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青岛市的染料工业以较快速度发展,相继开发生产出
7大类染料品种,但仍以硫化染料为主要产品。
1965年,青岛染料厂(已由青岛四方化工厂恢复原名),经中试实现了中性染料
的批量生产,建成国内第一座中性染料生产车间,自此,该厂生产开始向中高档产品
转移。当年开发生产中性染料20余种,均为国内首创,产量为15吨,翌年达到274吨。
1966年,重新生产还原染料,产品有还原黄GK、还原金黄RK、还原深蓝BO等,该类产
品用量较少,因而断续生产。1967年投产硫化还原黑和还原蓝,当年生年16吨,翌年
增加到96吨, 1976年停产, 累计生产234吨。 1967年投产了水溶性彩色胶片呈色剂
“535” ,当年生产2.18吨,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1969年开发了防光晕红、防光
晕黄和防光晕蓝3个品种, 但只在当年微量试产,翌年即告停产,合计产量0.12吨。
1971年,青岛跃进化工厂(青岛色酚染料厂前身)投产冰染染料色酚AS和色酚AS—D,
当年生产129.64吨,翌年又开发投产了色酚ASOL。
1975年,青岛染料厂开始研制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档油溶性彩色电影胶片呈色剂,
1977年少量生产成功。该类产品生产了3个品种:油溶性呈色剂黄、油溶性呈色剂品、
油溶性呈色剂青。1977年该厂开发生产了活性染料黑K—BR,当年生产0.1吨。同年,
又成功开发出油溶性彩色电影呈色剂黄5381、品5381和青5381三个品种,填补了国内
空白。 当年生产0.025吨。至1977年,青岛市已能够生产硫化、冰染、还原、碱性、
酸性、中性、直接、活性硫化还原、胶片呈色剂等11大类染料,染料品种增加到40多
个。是年,全市染料总产量达到7151吨。其中,硫化染料6332吨,占88%。
70年代末期,随着化学合成纤维工业的兴起,用于化纤织物染色的中性、活性、
分散和阳离子等高档染料逐步发展, 产量大幅度增长。 其中,分散染料增长最快,
1978年只数吨, 翌年猛增至160吨。与此同时,老产品硫化染料的需求量日益减少。
1978年青岛市生产硫化染料6332吨,翌年减至4510吨。
1979年起,青岛染料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开发新品种。一是在科研环节上,做
到既有正在试制(中试、小试)的,又有储备的,长流水不断线;二是在生产环节上,
做到一车间多品种,多车间一品种,土法上马,争取速度,上马一个,巩固一个;三
是在开发环节上, 做到两条腿走路,自行研制与引进相结合。1980年投资129万元,
生产还原染料BR; 1981年投资60万元,开发生产皮革喷涂染料,年产能力为200吨;
投资349万元, 生产分散蓝2BLN,年产能力600吨;1982年投资340万元生产阳离子染
料, 年产能力300吨。至1985年共开发投产中高档染料新品种23个,并结束了硫化染
料长达60多年的生产历史。
80年代中后期,青岛染料工业产品开发速度放慢,重心逐步转向巩固已有成果、
提高骨干品种的产品质量上来。1985~1990年,全市开发投产的中高档染料新品种有
中性染料2个、分散染料4个,与80年代前期相比,新产品开发数之比为23∶6。
1979~1990年,是青岛染料工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染料新品种的重要
时期,巩固了青岛染料工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至1990年,青岛染料工业已
能够生产硫化、冰染、还原、碱性、酸性、中性、直接、活性、硫化还原、彩色胶片
呈色剂、防光、分散、皮革等13大类97个高、中、低档染料品种。其中,中性染料诸
品种、皮革染料诸品种、彩色胶片呈色剂和彩色电影呈色剂诸品种均属国内首创。全
市成品染料年生产能力5950吨,青岛染料厂的年产能力为5000多吨,而且多为中高档
染料,已成为国内四大染料生产厂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