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2&rec=1&run=13

青岛市化学工业萌芽于20世纪第二个10年。1919年,民族工商业者创建了国内第一
家合成染料厂——青岛维新化学工艺社,是为青岛市化学工业之肇始。20年代中期之
后,一批染料生产厂家纷纷建立,硫化染料的主要原料硫化碱生产亦随之发展起来,
形成一时繁荣局面。20年代末,橡胶工业继之而兴,先后有日本资本、民族资本数家
工厂建立。1933年,民族资本德泰工厂建立,生产电石;1934年,中国瓦斯股份有限
公司创建,此为国内第一家民族制氧工厂。1935年之后,日本资本大举进入青岛市橡
胶工业,相继建立了桥石护谟株式会社BS制胎场、鑫和护谟株式会社等颇具规模、设
备先进的橡胶制品企业,使橡胶工业成为日资在青岛仅次于纺织、机械业的第三大产
业。
日本在大力向青岛输出资本、兴办工厂的同时,利用种种手段,巧取豪夺,侵吞
民族化工企业,及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全部橡胶厂和主要化工企业均为日资所有或控
制。日资及其控制的化工企业,经一再扩张,形成相当规模,如青岛胶皮工业株式会
社青岛胶皮工厂、维新化学株式会社等,均成为著名的厂家;而民族化工厂则被迫维
持在手工业作坊水平上,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仅作为殖民经济的附庸,苟且生存。
40年代初期,随着青岛市纺织工业的发展,烧碱生产开始兴起,先后出现了多家小型
苛化法烧碱厂,均为工场手工业。无机盐生产亦有所发展,增加了八九种产品,青岛
国华原料厂和中和化工厂是当时国内仅有的硫酸钡生产厂家。1945~1947年,延年化
学厂、广益化学工业厂、中国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第一化工厂相继建立,均为
电解法烧碱厂,联产漂白粉、盐酸等氯产品,青岛市氯碱工业初步形成。
4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反动派发动连年内战,造成“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青岛市对外交通几近中断,原料与销路皆被阻滞,工厂无法开工生产。同时,美国化
工、橡胶产品大量涌入青岛,低价倾销,民族化工企业无力与之抗衡,仅存的市场亦
被夺去。私营化工企业几乎全部倒闭,即使规模较大的官僚资本化工企业,也处于停
产、半停产状态。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 官僚资本化工企业被收归国有,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
至1950年先后恢复生产。人民政府通过扩大加工订货和包销范围等措施,积极扶持私
营化工企业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将其逐步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随着青岛市纺织、印染工业生产的迅速扩大,烧碱和染料生产较快发展起来。电解法
烧碱厂相继扩大生产,青岛化工厂经扩建,成为当时山东省产量最大、设备最好的氯
碱厂;私营苛化法小烧碱厂亦应运而生,先后共有20多家,烧碱生产呈现空前兴旺局
面。 维新化学厂在解放后3个月之内,即全面恢复了生产,其后又有八九个染料厂家
恢复生产或建成投产,染料工业呈现繁荣景象。橡胶行业初步更新改造了生产设备和
工艺,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并开发投产了多个新产品,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
朝战争和工农业生产。这一时期,青岛市化学工业增加了新的门类。1950年青岛建筑
公司油漆厂(青岛油漆厂前身)建成投产,是山东省最早的油漆生产厂家;同年,胶
东农药厂(青岛农药厂前身)建立,农药工业自此发端;1951年青岛城阳化工厂投产
红丹,标志着青岛市颜料生产开始向工业化转变。1952年,青岛市主要化工、橡胶产
品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2~36倍;化学工业部门总产值(其中包括火柴业、制皂业、
医药业)是1949年的917倍,橡胶工业部门总产值是1949年的674倍。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青岛市骨干化工企业进行扩建和改
造,重点发展橡胶工业和基本化工原料工业。青岛第二橡胶厂汽车轮胎年产能力1957
年达到60万套, 比建国初期增长713倍,并增加30多个品种规格,青岛第九橡胶厂、
第六橡胶厂、同泰橡胶厂发展成省内乃至国内的重要生产厂家。到1957年,全市橡胶
制品厂家增加到23个,工业总产值达15亿多元,青岛市成为全国的橡胶制品工业基地
之一。烧碱、染料、油漆、农药等工业的生产能力也大幅度提高,青岛化工厂、青岛
染料厂、青岛油漆厂、青岛农药厂均奠定了成为国内重点厂家的基础。公私合营中,
青岛市将一批私营小型化工厂进行了合并,使分散的小生产逐步走向相对集中的大生
产,设备、技术力量得到集中,为生产发展打下了基础。至1957年,青岛市初步形成
了以橡胶、染料、氯碱工业为骨干的,包括无机盐、涂料、颜料、有机化工原料、工
业气体、农药等门类的化学工业基本框架。是年,全市化学工业总产值为226186万元
(1952年不变价),比1952年增长226倍,主要产品产量比1952年少则增长1倍多,多
则增长近15倍,并增加了电石、液氯等重要化工产品,全面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8年,国家开始进行全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化学工业受到高度重视和支持。青岛
市化学工业通过一系列扩建和技术改造,技术装备水平、生产能力、产品品种均有大
幅度提高和增加。氯碱工业采用国内自行研制的新一代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生产技
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橡胶工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能力、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并开
发投产一批工农业生产急需的新产品;1959年青岛台东化工厂建立,初步形成了以该
厂和新和化工厂为骨干的无机盐生产格局;50年代末,硫酸工业和化肥工业开始起步。
1958~1960年, 青岛市化工生产迅猛增长。工业总产值平均年递增速度达391%,在
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57年的525%,提高到1960年的104%;43种主要产品产
量中,有41种比1957年大幅度提高,此外还增加26种新产品。但是,受“大跃进”以
及“大炼钢铁”、大搞化工“小土群”的影响,1961年化工行业经济指标全面下降,
与1960年相比, 工业总产值降低47%,利润降低5609%,可比成本增长893%;42种
产品产量,有39种低于1960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青岛市化学工业压缩基本战线,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对企业进行调整,“关、停、并、转”了生产技术落后、亏损严
重的企业; 将产品品种从145个减少到67个,突出了支援农业、轻工和出口产品的生
产,使这些产品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由4207%上升到8956%;同时,还进行生产能力
查定、精简人员等项工作。经过调整和整顿,青岛市化学工业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1964~1966年,农药工业在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开发投产多种新产
品。青岛磷肥厂、即墨化肥厂等磷、氮肥厂(车间)相继投产,青岛市化肥工业初步
建立。基本化工原料工业企业经多次扩建改造,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和产量均有很大提
高,增加了三氯化铁、黄磷等重要产品,钡盐、铬盐、泡花碱、硅胶等产品,均在国
内居重要地位。染料工业先后开发中、高档染料品种20多个,填补了国内空白。涂料
工业成功开发出4种合成树脂漆产品, 实现了山东省油漆生产技术质的飞跃。橡胶工
业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和扩建,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多项技术革新和
新产品,皆为国内首创。1963年,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炼油厂(青岛石油化工厂前身)
开始以石油为原料炼制轻质油,属省内首家。1961年酚醛树脂、1964年氯丁橡胶投产,
合成材料工业自此起步。1964年青岛化肥厂(青岛碱厂前身)建成投产,纯碱工业从
而诞生。至1966年,青岛市基本形成了无机酸碱盐、精细化工、农药化肥、有机化工
原料、海洋化工、试剂助剂、合成材料、石油加工、橡胶制品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化学
工业体系。
1966~1976年,青岛市化学肥料、石油加工两个新兴生产部门得到较快发展。至
70年代中期, 已建立8个氮肥厂(点)和30多个磷肥厂(点);原油加工量达到60万
吨,正式建立了石油炼制工业。农药工业投产了十几种新产品;青岛染料厂开发投产
了7大类新产品,青岛油漆厂研制成功中、高档涂料6大类26个品种,生产技术居国内
同行业首位。橡胶工业经过大量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提高了生产能力和机械化、连
续化生产水平,并开发投产了子午线轮胎、钢丝输送带、高压钻探胶管等一批新产品。
其他一些主要化工产品如硫酸、磷酸、碳酸钡、黄磷等生产能力成倍甚至几倍地增长,
并新增加了碘、立德粉、碳黑、甲醛等产品。其间,青岛市化工企业还以大量人力、
物力和技术力量,援建了一批省内外化工、橡胶企业。这一时期,青岛市化学工业的
生产建设虽有较大发展,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也受到严重挫折。生
产秩序被打乱,特别是有一些企业生产很不稳定;投资效益很差,投资结构也不合理;
企业管理混乱,许多企业产品质量下降,亏损企业增多,1967年青岛市化工局无亏损
企业, 1969年有5个企业发生亏损,以后逐年增加,1974年亏损企业多达23个,占企
业总数的40%,全局亏损达1528万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青岛市化学工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指导思想上,从单纯追求产量、产值、速度,逐步转向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主的
轨道,企业从单纯生产型逐步转向生产经营型。
在生产方面,坚持走“支援别人,发展自己”的道路,发挥老企业多、潜力大的
优势,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适销对路
的新产品。农药工业开发了十几种广谱、高效、低残留新一代产品。染料工业适应轻
工、印染等工业的发展,研制投产了20多个中、高档新产品,淘汰了低档品种。无机
盐工业利用引进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生产出满足国际市场需要的深加工产品。涂
料工业致力于提高生产技术,促进了产品的升级换代。橡胶工业开发了吉普车子午线
轮胎、第三代恒张力钢丝输送带、彩色自行车胎等一大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
新产品。
在基本建设方面,由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大力引
进、采用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技术装备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青岛市化学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538%,
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达到7455%。氯碱工业采用了70年代先进水平的金属阳极电解槽,
实现了生产设备第二次更新换代;纯碱工业、无机盐工业、涂料工业等引进大量国外
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当代国际一流水平;石油炼制工业由粗加工发
展到深加工阶段;化肥工业通过调整和技术改造,较大幅度降低了消耗,扩大了生产
能力;橡胶工业主要产品的生产装置,均达到80年代先进水平,特别是汽车轮胎、运
输带、胶管、鞋类等产品的生产技术,居国内前茅。另外,化工企业在环境保护、节
能降耗等方面采取了大量技术措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青岛市化工系统从1981年6月开始,推行以利润包干为核
心的经济责任制。1984年推行厂长负责制,并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与此同步,企业
内部进行了优化劳动组合、设立厂内银行等项改革。
在科研方面,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青岛市化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迅速发展。
到1990年,全市有化工科研院、所和厂办科研机构34个,工程技术人员3847人,占职
工总数的73%;有25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79项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奖(科技
进步奖) ,3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第37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银、铜
牌奖; 7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0项为国内首创,7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7项达省、部先进水平。
1949~1990年,青岛市化学工业已形成以酸、碱、无机盐、染料、涂料、农药、
化肥、橡胶制品、石油加工、合成材料为主要产品的门类比较齐全的规模优势,成为
青岛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青岛市从而成为全国14个化学工业基地之一和主要橡胶加
工基地之一。1990年,青岛市共有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化工企业89个,固定资产
原值1459亿元, 职工61700人。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225396万元,是1977年
的26倍,占全市同口径总产值的1443%,居全市工业部门第一位,占全省化工同口径
总产值的3093%, 列第一位。预算内全民所有制化工企业实现利税38779万元,占全
市工业同口径利税总额的375%, 居全市工业部门第二位。占全省化工同口径利税总
额的3994%,居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