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电视调谐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1&rec=25&run=13

机械式调谐器 随着电视机生产的发展,1975年,山东省电子工业局将全国联合设
计的VHF甚高频调谐器的试制任务,下达给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当时为青岛接插件厂)。
同年第三季度, 研制出第一只样品,定型为KP12—2。之后,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模具
制造和批量生产的准备工作。1977年8月,开始小批量生产。9月,参加了全国同行业评
比会议, 调谐器电器性能名列第三,机械性能居下游。年底,将用料聚碳酸脂改为聚甲
醛, 增强了耐磨性,提高了调谐器工作的稳定性。是年,年产量500只。1978年,进行了
改型设计,改进了线路板的板面,将推入式微调改为磨擦式微调。5月,试制出新型样机,
定型为KP12—3,进一步提高了输出增益,并达到了使用方便的目的。1979年,青岛电子
元件一厂大搞技术革新,制成钢丝自动弯曲模、动触骨架注射模、齿轮注射模等,大幅
度地提高了功率, 降低了产品成本。调谐器的产量从1978年的9100只提高到8.1万只,
增长了7.9倍。单只成本从46.27元降至26.4元,下降42.7%。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视机的性能, 1980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接受了UHF机械特高频
调谐器的试制任务。1981年6月, 试制出9只样机,定型为TJT—2。为解决KP12—3型甚
高频调谐器与UHF机械特高频调谐器的配套使用,1982年,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将KP12—3
型调谐器增加了UHF输入,定型为KP12—4。1983年,月产特高频调谐器2600只的简易生
产流水线形成,当年产量3.14万只。1984年,改进了KP12—4型生产工艺:将线路板焊接
工艺的单人插板、单人焊接、一孔多脚改为一孔一脚流水插件、一次性浸焊; 并通过
线路板多点接地,采用了粗线型和小圈径电感,提高了电性能,定型为TJS—2A。该厂还
自行设计制造了两条VHF甚高频和两条UHF特高频生产流水线, 使这两种型号的调谐器
达到了年产30万只的能力。年底,VHF生产了24.15万只,UHF生产了14万只,单只成本分
别从1983年的18元和15.25元下降至1985年15.52元和12.12元。 在当年举行的全国第
四届调谐器同行业评比中,UHF机械式特高频调谐器荣获二等奖。
1986年, 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开发了TJS2—A—38型火炬牌机械式甚高频调谐器和
TJT—2—38型机械式特高频调谐器。6月,在全国鉴定会上通过鉴定。火炬牌机械式甚、
特高频调谐器已累计生产190.51万只,为国内黑白电视机生产厂家所广泛采用。
电子式调谐器 1983年, 青岛电子元件一厂选定引进日本松下公司具有80年代初
期水平的年生产能力30万只的ET17C型U/V一体化电子式调谐器生产线。 1984年12月,
青岛电子元件一厂在赴日本进行考察的基础上, 与日本松下电子部品株式会社签订了
引进电子式调谐器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合同,总用汇215万美元。1985年9月12日,后道工
序SKD引进设备31台(套) 连同国内配套的16台设备仪器安装完毕,开始试生产。10月9
日,中日双方进行了合格验收,当年生产电子调谐器5.02万只。
1986年3月14日, 引进的前道工序CKD生产设备安装完毕,开始试生产。6月4日,中
日双方检查验收合格。当年,生产电子调谐器18.39万只。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
上, 电子调谐器的结构件、电感元件、片状电阻、碳膜电阻、线路板等已于1986年先
后实现了国产化。这些国产化元、器件占电子调谐器元、器件总数的40%,占价格比的
41%,为全部实现国产化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