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天 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1&rec=24&run=13

拉杆天线 1966年,主要从事拔丝铁条生产的青岛五金拔丝合作社(后为青岛市南
异型管厂, 现改称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在赴上海参观学习后,开始拉杆天线的试制。在
缺少技术人员及专用设备等极为简陋的生产条件下, 他们土法上马,当年7月试制第一
支收音机拉杆天线。翌年4月投入批量生产,年底生产1.1万支。
1970年,在技术改造的同时,扩大厂房面积366平方米,并对工艺流程进行了合理布
局。年底,拉杆天线的产量达到3.4万支,并开始逐年递增。1974年,达18.2万支。1975
年,青岛市南异型管厂开始接受出口任务。为了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信誉,天线生
产的校直、下料、割丝等加工工序实现了单机自动化,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当年完成
出口任务5.4万支, 成为中国电子元件出口最早的产品之一。1978年,全国晶体管电视
机生产开始得到发展。青岛市南异型管厂适时地从生产收音机天线为主转向生产电视
机天线为主。为适应大量生产电视机天线的需要, 职工群策群力研制成天线管加工自
动联合机床,提高了拔管、簧片等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当年,TL型电视机用拉杆天线试
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1981年突破百万支大关,达189万支,居全国领先地位。
1981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于亢家庄建厂房7648平方米,1982年底迁至新厂生
产。在产量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青岛电子元件二厂重视提高产品质量,1982年制定了
电视天线企业标准(后成为省标),自制了24台检测专用设备,保证了质量检测手段。并
将原来的舌簧片改为凸点簧片,提高了天线的使用寿命;将原来的天线单层镀铬改为铜、
镍、铬三层电镀工艺,增强了天线的抗腐蚀能力。1985年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电视机
拉杆天线获质量三等奖及抗腐蚀能力优秀奖。1986年, 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已形成年产
500万支拉杆天线的生产能力。1966~1986年, 拉杆天线累计总产量达1300万支,发展
为18个品种,60余种规格,行销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自1975年拉杆天线开始出口
到1986年,累计出口已达580万支,创汇526万美元。
通讯天线 1984年, 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参照上海无线电二厂提供的天线样品和有
关技术资料,开始研制通讯天线。1984年12月,研制出150兆周和400兆周,驻波比(S)≤
2, 相对增益(G)≥-3分贝,带宽≥±5%的便携式螺旋通讯天线和驻波比(S)≤1.5,相对
增益(G) ≥0分贝,带宽≥±5%的吸盘式车载通讯天线,并分别定型为TLX—DOA和TXP—
DOA。这两种通讯天线的技术参数与日本、联邦德国同类产品相当。
1986年,青岛电子元件二厂又研制出固定台全向、定向两种新型通讯天线。
电视共用天线系统 1985年4月,青岛电唱机总厂以航天部第一设计院第十四研究
所的技术转让为基础,试组装电视共用天线系统样机5套。8月,首批制出天线、放大器、
混合器、分支器、分配器等器件,并鉴定合格。10月,开始用自己的零部件进行装配。
至年底,共生产并代用户架设了电视共用天线系统10套。1986年,针对部分器件技术参
数低、调试难度大的问题, 青岛电唱机总厂对共用天线中的高低频混合器、四频道带
通滤波器和二、四频道混合器进行了改进。通过改进, 使高低频混合器的插入电损耗
从≤1.5分贝降低到≤1分贝,提高调试工作效率10倍以上。年底,生产并代用户架设40
套。
随着青岛电视台二十三频道的开通,青岛电唱机总厂适时地进行了技术改造,增添
了BT—15扫频仪、BT—12扫频仪和电视信号发生器等仪器,开始研制“U”段共用天线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