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容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1&rec=23&run=13

瓷介电容器 1965年8月,市南服务站开始研制瓷介电容器。该站组成了电容器研
制小组(后成为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之一部分) ,并派员到上海无线电一厂学习。1966
年4月, 研制小组以居民住房为厂房,在自制成功1台关键设备——烧结炉,并相应地解
决了成型、被银、涂复、测试等工装设备的基础上,经过10多次实验,试制成功第一批
电容量为1~4700微微法、适应温度为-55℃~125℃、耐压为63~500伏的瓷介电容器
样品, 定型为CCX—1,当年生产43376只。1967年,进一步调整扩大了生产用房,购置了
设备。年底, 电容器产量大幅度上升,达21.61万只。翌年,升至69.34万只。1970年突
破百万只,达101万只。
1971年,电容器市场供过于求。青岛瓷介电容器产量降至84万只。1972年,产量继
续下降至25万只。1973年,青岛瓷介电容器生产开始回升。同年,由市南区投资38.9万
元,新建1750平方米厂房竣工。1974~1976年,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月
产能力由1975年的22万只提高到1976年的50万只,1976年还第一次打入香港市场,销售
量达500万只。随着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开发和普及,对瓷介电容器的品种规格和产量
提出新的需求。1979年,青岛东方红无线电厂研制出CCX—D、CCDD等迭片瓷介电容器。
1980年,瓷介电容器的产量达到了1092.86万只。1981年,在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中,
名列第九名。
1984年, CCX—D、CCDD型瓷介电容器停止生产。同年, 又研制出电容量为1000~
4700微微法、 适用温度为-40℃~85℃、耐压为63伏的用于电子线路中作旁路的CT52
型圆片穿心瓷介电容器和电容量为1000微微法、 适用温度范围为-25℃~85℃、耐压
为160伏的CC11型、CT11型两种圆片无引线瓷介电容器。1985年,青岛电子元件三厂投
资9.13万美元从香港引进的一条年产3000万只瓷介电容器生产线投产,生产效率提高3
倍。年底, 各种型号瓷介电容器的年产量达到3002.46万只,创历史最高水平。到1986
年, 瓷介电容器从单一品种发展到五个品种100多个规格,累计产量达到13914.4万只,
累计出口800万只。
电解电容器 青岛市生产电解电容器的第一个厂家为市北区工业局所属第二发制
品厂。1970年,该厂试制并投产了CD11型铝电解电容器。1972年底,市北区工业局决定
由其所属青岛红卫元件厂(1980年11月改称青岛电子元件四厂)接产CD11型铝电解电容
器。当年第二发制品厂转给红卫元件厂工艺装配一套、专用设备18台及老炼架50台。
此后,红卫元件厂派员赴济南无线电七厂学习了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成立了有34人组
成的电解电容器生产车间。1973年,CD11型铝电解电容器在青岛红卫元件厂试制成功,
投入小批量试生产。1974年,为形成批量生产能力,青岛红卫元件厂增添了碰焊机8台、
开片机1台、铆片机3台和自制老炼架100台, 生产车间人员增至76人。当年底,该厂生
产的CD11型铝电解电容器计有20种规格, 产量达50500只。到1977年,电解电容器车间
人员增至150人, 产品规格达105种,年产量上升为120.87万只。1978年,随着黑白电视
机等家用电器市场的不断扩大,2000微微法以上的大容量电解电容器需求量相应增加。
青岛红卫元件厂派员赴上海无线电二十一厂学习CD13型大容量电解电容器制造技术,
着手试制并获得成功。 有12个规格的CD13型大容量电解电容器相继投入批量生产。
1978~1981年, 是黑白电视机和中、高档收音机大发展的时期。电子元件制造业也得
到了相应的发展。其间,青岛红卫元件厂增加了测试设备5台,自制了卷片机4台、专用
设备3台。同时,改进了生产工艺,将腐蚀工艺由手工腐蚀改为联动机械控制,提高工效
40倍。1981年底,铝电解电容器年产量达到754万只。
1982年, 为适应国内电视机生产的需求,青岛电子元件四厂试制成功CD26型8个规
格的铝电解电容器,使铝电解电容器达到了3个型号、125个规格。1983年,黑白电视机
和收音机市场萎缩,受其影响,青岛电子元件四厂生产的CD系列电解电容器订货量大幅
度减少,至年底产量降至39万只。次年,再度降至39万只。1984年,为适应市场变化,提
高产品竞争力, 青岛电子元件四厂用汇10万美元,国内配套投资人民币10万元,引进设
备27台(套),国内配套设备12台(套),与香港联发实业公司合作,进行来料加工,拟按日
本工业《JIS—C5141—76》标准, 生产耐压6.3~63伏,容量0.47~3300微微法铝电解
电容器。是年, 青岛电子元件四厂生产的CD11、CD13和CD26三种型号的铝电解电容器
在累计生产了2129万只后停产。1985年,青岛电子元件四厂引进配套生产设备,当年底,
试产产量达200万只。
纸介电容器 1970年, 胶县印刷厂派员赴济南无线电厂及上海、常州电容器生产
厂家学习电容器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始试制金属化纸介电容器。1972年,试制成功CJ40、
CJ41两种型号,0.1微法/400伏、0.47微法/400伏和0.22微法/400伏三个规格的金属化
纸介电容器, 并投入小批量生产。1974年,在行业归口中,金属化纸介电容器转由胶县
无线电材料厂生产。1977年,胶县统一规划经济发展布局,又将胶县无线电材料厂生产
的金属化纸介电容器转由胶县五金厂生产。1978年, 胶县五金厂更名胶县电容器厂。
是年,该厂形成年产20万只金属化纸介电容器的生产能力。1979年,胶县电容器厂进行
技术改造, 扩建厂房,增添了专用设备和人员,相继研制出使单相异步电动机产生较大
转矩的CJS、CJ48两种型号电容器,1微法/500伏、1.2微法/500伏、1.5微法/500伏、8
微法/400伏、14微法/400伏五种规格的电容器新产品。同时,为青岛电视机配套的CJ4
型亦研制成功。是年,胶县电容器厂的电容器年产能力达50万只。
1982年,胶县电容器厂对该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从以生产为收音机配套的CJ40、
CJ41两种型号为主转向以生产为电风扇、 洗衣机配套的CJS、 CJ48两种型号为主。
1984年,胶县电容器厂更名为青岛电容器厂。至1986年,青岛电容器厂生产金属化纸介
电容器已形成年产90万只的生产能力;产品的成品率由96%~97%上升到98%~99%;历年
累计产量达414万只。
云母电容器 1980年3~5月, 青岛电子元件五厂两次派员赴上海无线电六厂考察
学习, 并开始设计制造年产400万只云母电容器生产线。10月,该厂生产线及配套设备
调试完毕,开始试生产CY—0云母电容器,月产能力5万只。翌年,云母电容器形成CY—0、
CY—1、CY—2、CY—3四个系列、160个规格。随着销售市场的扩大和各配套工序的完
善,1982年,云母电容器的年生产能力达600万只,当年生产597.1万只。
1984年,国内家用电子整机市场对云母电容器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云母电容器大
量积压。青岛电子元件五厂在累计生产了1660.57万只后,停止生产。
可变电容器 1965年底,在青岛市组织的无线电会战中,青岛无线电厂接受了电子
工业部属797厂的可变电容器产品, 并于翌年5月试制成功青岛市第一只365微微法×2
可变电容器。随后, 投入批量生产。至1970年,在累计生产了1769只后,该产品转予青
岛徽章厂(现青岛电子元件八厂)。青岛徽章厂接产后因利润甚微,未继续生产。